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優秀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59W人 

  教學目標:

高二語文燭之武退秦師優秀教案設計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課文內容。

2、瞭解《左傳》的敘事特點,掌握本文敘事特點。

3、通過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語言藝術,學會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瞭解我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文化內涵,積累常識性的文史知識。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熟練掌握課文內容。

2、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語言藝術,學會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教學難點:

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

  教學方法:

講讀法、分析推導法、討論探究法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一位偉人曾說過不會善待自己民族文化遺產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史書典籍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讀史書就是去了解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

今天,我們就來讀讀春秋時期,鄭國一位叫燭之武的說客退秦師的事件。

二、閱讀全文

(一)創設氛圍,合作學習

1、本篇文章出自《左傳》,對這同一事件在《春秋》裏也做了記錄,內容卻僅僅是一句話,那就是晉人秦人圍鄭,請問同學們,這兩部書有關係嗎?有什麼關係?

明確:《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書。《左傳》是爲《春秋》作注的三傳之一,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它以《春秋》所記的年代爲次序記錄史實。

2、僅從對這一事件的記錄看,你能說說兩部書特點上有哪些差別嗎?

《春秋》客觀記錄歷史事件,只作大事記式的記錄,語言精煉,《左傳》中出現戲劇性的故事情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側重於以故事的形式記錄事件的始末,敘事詳細,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 (角度不同、側重點不同)(記錄學生的分析)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聽本文的錄音帶,並讓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2、展示簡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是楚國大敗。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仍未感化晉國。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爲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

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3、學生讀課文,注意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學生相互交流。

先由讓學生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以先分類然後讓學生回答。

通假字

(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2)秦伯說。(說,同悅。)

(3)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古今異義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個代詞夫與名詞人表達:那個人之意。今常爲一詞,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離開。今常用於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或過去的時間。)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於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網籃等。)

一詞多義

(1)既東封鄭(做疆界,動詞)

(2)肆其西封(疆界,名詞)之 (1)唯君圖之(代詞,指闕秦以利晉)

(2)子犯請擊之(代詞,代秦軍)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詞的)

(4)燭之武(介於姓、名之間的助詞)

(5)臣之壯也(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君知其難也(他的,代詞)

(2)吾其還也(表希望的語氣副詞)

(3)以其無禮於晉(鄭國,代同)

(1)敢以煩執事(拿,介詞)

(2)以亂易整(用,介詞)

(3)以其無禮於晉(因,介詞)

詞類活用

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作爲邊邑。)

既東封鄭。

(東,方位名詞作狀語,向東面。)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詞作定語,西面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詞作動詞,損害。)

晉軍函陵。(軍,名詞作動詞,駐紮。)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句意是:鄰國的勢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國的勢力削弱了。)

(2)倒裝句

夫晉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句意是: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

佚之狐言於鄭伯。(介詞結構後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3)省略句

許之。(省略主語燭之武。句意是:燭之武應許了他。)

敢以煩執事。(以後省略了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句意是:請拿此事麻煩您的左右。)

4、要求學生們複述全文,從而理清文章思路。

①秦晉圍鄭 千鈞一髮(開端)$Sf

②鄭伯求賢 臨危受命(發展)0PI

③夜訪秦伯 說退秦軍(高潮)/5|

④晉候權衡 率師離鄭(結局),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於轉危爲安。}

三、作業

1、完成文言基礎字詞的歸納總結。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 複習鞏固:

一、 全班同學集體背誦課文

二、研習課文:

1、從思考問題的邏輯性來講,我們同學不禁會問,爲什麼要退,誰去退,怎麼退,退的結果如何。從故事的內容來看,哪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在第幾自然段?

明確;怎麼退是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在第三自然段。

2、教師讀第一句話,爲什麼要在夜間而且是縋出城來?

(看《秦晉圍鄭形勢圖》,引入第一段關於形勢的介紹。)

3、 請同學們再想,據記載,此時的燭之武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者了,在這樣的戰爭形勢下,他夜縋出使,勸退強大的敵軍,這可以體現出這老者的什麼精神呢?請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勇。

4、另外,爲什麼非得請燭之武退秦師呢?文章中有沒有指出來?

明確;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師必退。

5、哪一個字我們可以看出來,能退軍非此人不可?爲什麼佚之狐這麼有把握?

明確:必;說明佚之狐非常瞭解燭之武的外交才能;對鄭、晉、秦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6、 爲什麼要見秦君?鄭國得罪的是晉,那爲什麼秦要出兵呢?他們什麼關係?在此次戰爭中又是什麼關係?

明確;秦晉之好。在秦晉聯盟中有一個主動者有一個被動者,那麼那個被動這就可能使破解聯盟的關鍵了。

7、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師的呢?請同學齊讀第三自然段燭之武說的話,並思考這一小段話的層次。

勸說的層次:

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分析利弊亡鄭對晉有利、舍鄭對秦有利

離間秦晉何厭之有)。

(表面看是三個角度四個層面,但實質上看都是站在秦的立場上,爲鄭國解圍。)

8、秦穆公聽了燭之武的勸說,情緒是怎樣的呢?結果是怎樣的?

明確:秦伯悅。與鄭人盟乃還。

9、分析總結燭之武的遊說藝術:

燭之武的外交辭令爲什麼能打動秦穆公,而且還達到了退其師並意外結盟的目的?

明確;如果秦國處在絕對強勢的狀態,即秦伯有權決定鄭亡之後對鄭國土地的怎樣處理的話,秦伯完全可以不考慮燭之武的話,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晉國之強在當時是不可動搖的!更何況雖然以往秦伯經常對晉國加以援手,與晉文公之間也有翁婿這一層關係,但目前晉國正處在擴張的態勢中,不能不考慮秦國將來的發展方向。燭之武的話是非常符合秦國發展利益的,因此秦伯寧肯破了秦晉之盟,也選擇與鄭結盟,這是從國家發展角度出發的最佳策略。

遊說藝術提示:

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打動對方。

②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

③道理上深入淺出,表達上層層深入。

④利用文字的文化內涵暗示對方。

10、從燭之武勸退秦師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燭之武身上的過人之處,那是什麼?請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智

11、這種智勸退了秦師,也就意味着退了晉軍,瓦基了秦晉聯盟。如果文章不寫最後一段,直接寫晉軍亦去之不更簡短嗎?

明確:完整,與開頭相互映。補出了晉文公撤兵的想法不追擊。因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晉文公不追擊的具體理由是什麼呢?可不可以調整順序?

明確:理由是:不仁不知不武。

不可換順序:晉文公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不仁只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實質;不武,則是因爲勝敗難以預料。

13、回過頭來我們看,燭之武已經是七十多歲了,不出使也行呀!請同學們看第二自然段,在那裏又給我們展示了燭之武的什麼特點?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燭之武懷才不遇,心中有怨氣;鄭伯能承認錯誤,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燭之武的義。

14、燭之武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表現在他的語言藝術上,同學們請你們舉幾個表現卓越的語言藝術的例子。

同學答案略。(毛遂自薦、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蘇秦的掛相印、諸葛亮舌戰羣儒、周恩來巧解外國記者的刁難等等)

三、教師總結:

這些人身上體現的不僅是口才的藝術,更是頭腦、思想和智慧的勝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今天的我們,學習品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古典文學作品不只是能讀懂讀通文字文章,更應該能夠體會理解到字裏行間深蘊的文化和智慧。

四、作業

1.以本文爲例,分析總結《左傳》的文學特點。

2.綜述燭之武取得遊說成功的原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