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31W人 

《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師生鑑賞其魅力。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設計,供您參考!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瞭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要參照課文註釋,大體讀懂詩意。

3.把握詩歌情感基調,走進詩歌神奇的藝術世界。

4.運用誦讀技巧,朗誦詩歌。

(二)過程與方法

1.講授法:幫助學生疏通詩意。

2.誦讀法:兼顧誦讀技巧和詩歌感情基調。

3.合作探究:訓練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4.啓示法: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5.藉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設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

1.體會詩人所描寫的蜀道之難及其載負的情感。

2.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誇張、想象、比喻等。

3.詩歌主旨的分析。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蜀道難》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蜀道難》是開篇,在講解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同時要涉及詩歌誦讀技巧,爲接下來幾篇詩歌的講解作鋪墊;《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在描寫蜀道之難的過程中,以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師生鑑賞其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方法一:展示有關蜀道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觀察蜀道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接着共同賞析幾篇描寫蜀道難的詩作,看看它們的表現手法,進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難》。

2.方法二:可結合課後練習第四題,借用李白“謫仙人”雅號的由來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難》。

【設計意圖】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課程導入部分是必須的,好的開端等於成功課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學生雖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師應梳理作者信息,讓學生對李白的認知成系統。

2.創作背景。

注:可結合唐代文人壯遊天下以求功名爲大背景,特別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時的精神世界,然後引入賀知章對《蜀道難》的賞識。

(三)樂府詩和樂府古題

1.樂府詩相關知識。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爲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爲《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是收羅漢至五代樂府最爲完備的一部詩集,把樂府詩分爲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樑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爲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爲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爲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爲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彙集。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敘事寫法,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爲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着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敘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

2.樂府古題常識。

亦稱“樂府往題”,樂府詩類別名。即“擬古樂府”。漢樂府“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足以觀風俗,知薄厚”(《漢書?藝文志》),爲漢末魏晉以來詩人所繼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藝術風格,並沿用其舊題寫了許多不再入樂的樂府詩。唐詩人更大量借用樂府舊題抒寫時事,從而賦予舊題以新生命。

【設計意圖】雖然必修二中學習過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和樂府古題《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相關知識,有助於學生溫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

注:要求學生有目的地聽:字詞讀音、句式停頓、情感基調。

(2)學生齊讀。

注:在學生齊讀之前,教師應結合相關資料,指導學生朗讀技巧。

2.細讀文本,梳理文句(重點)。

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按字句段的順序進行,類似於文言文的串講,但不等同於串講,在把詩句分離之後,要有句段的整體觀。結合註釋及參考資料讓學生了解基本文意,並在描寫內容和寫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適當的點撥,原因是《蜀道難》裏的詞藻比較新奇豐富,意象和技巧運用較多,學生理解有難度,也是爲下文問題探究作鋪墊。

3.小組合作,問題探究。

(1)從課文可知,李白對“蜀道難”一詠三嘆,試概括三嘆的內容。

參考要點:一嘆蜀道之高險,二嘆蜀道之驚險,三嘆蜀道之兇險。

注:一詠三嘆是本詩的行文特點,也是讓學生宏觀把握詩歌的線索,結合第一部分的整體感知,通過此小題檢查學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說說全詩爲什麼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參考要點:首先明確這是反覆(復沓形式)的表現手法,那麼它的作用是什麼?應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立足於形式結構和詩歌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既是作者詠歎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誌。它在第一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啓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啓後──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後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於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一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3)請結合具體文本,談談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參考要點:豐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誇張揚厲的筆法,流轉華美的韻律。(這是主要的藝術特色,在學生回答後,需要老師點撥和補充,學生如果體會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4)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參考:關於這首詩的立意,歷來衆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

A.爲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爲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爲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諷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爲給李白集作分類補註的元人肖士;C.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D.“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籤》和顧炎武《日知錄》爲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於史實不符,或於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爲基礎,認爲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有關主旨的爭議應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所瞭解,但應提醒學生注意主旨的理解應有理有據於文本,不可牽強附會。)

【設計意圖】古典詩歌解讀應以文本爲本位,進行細讀,在學生整體感知後,由教師引導分層分析詩句,將詩歌壓縮的內容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詩歌的字面意義,文本的深入纔有了基礎和前提,體會詩歌的方法精髓在於文本細讀,所以在“細讀文本”部分重點是梳理字句,析詞解句是詩歌解讀的最爲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躍性地選取應試性的考點講解,而是注重發掘詩歌的內涵和藝術,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讀詩,讀懂詩,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狀態;“整體感知”到“文本細讀”再到“問題探究”,三個模塊重視的是基礎,能力層級是提升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解詩的方法。

4.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可以欣賞不同的名家朗誦視頻,幫助自己理解。

【設計意圖】李白作品,渾如天成,不可節解,所以要多多誦讀,進行整體觀照。通過反覆誦讀、美讀,當能更好地領會這首詩的妙處。

 七、課後作業

1.《行路難》(其一)與《蜀道難》寫作時間接近,請結合你對這兩首詩寫作目的的理解,對比分析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和情感狀態。

2.讀宋代石介的《蜀道自勉》,說說它與李白《蜀道難》的寫作重點和思想感情各有何不同。

潮陽章煙墨,去京路八千。

吏部有大功,得罪斥守藩。

朝衝江霧行,夜枕江濤眠。

蛟蜃作怪變,時時攀船舷。

魚龍吐火焰,往往出波間。

故爲相恐怖,倏忽千萬端。

道在安可劫,處之自晏然。

我乏尺寸効,月食二萬錢,

自清西南來,此行非竄遷。

蜀山險可升,蜀道高可緣。

上無嵐氣蒸,下無波濤翻。

步覺閣道穩,身履劍門安。

惟懷史部節,不知蜀道難。

【設計意圖】勾連舊知,比較閱讀,仍是做整體觀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