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精選11篇)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手法。

3、理解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

4、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手法,

難點:

1、理解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

2、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自學點撥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能正確翻譯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以有關劉禹錫的故事導入。故事如下:

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爲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爲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於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

轉眼千年已過,策知縣早已化作一抔黃土,而劉禹錫的《陋室銘》卻代代相傳,流芳百世,成爲一篇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

二、 板書課題

三、 釋題並簡介作者

“陋室”,簡陋的屋子。“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授監察御史。唐順宗時,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失敗後,被貶爲朗州司馬,以後又任連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和柳宗元交誼很深。有《劉賓客集》(一稱《劉夢得文集》)。

四、 自學課文

藉助書下註解和工具書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識,去嘗試解釋詞語翻譯課文。將自學中碰到的問題先在學習小組中解決,不能解決的以小組爲單位提出,集體討論解決。

五、 集體解疑

六、 檢查自學情況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陋室銘( ) 德馨( ) 鴻儒 ( ) 案牘( ) 陋室( )

2、 理解加點詞詞義

(1) 有龍則靈 (靈驗 神奇)

(2) 斯是陋室 (這)

(3) 惟吾德馨 (只)(散佈很遠的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

(4) 談笑有鴻儒 (大儒,博學的人)

(5)往來無白丁 (這裏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6)無絲竹之亂耳 (這裏指奏樂的聲音)

(7)無案牘之勞形 (官府的公文)(使---------勞累)(形體,身體)

3、 辨析詞義

有仙則名 ( 出名 )

故雖有名馬 ( 著名 )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 名字 )

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 命名 )

斯是陋室 ( 判斷動詞 )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 ( 這 ,這樣 )

是吾劍之所從墜 ( 這兒 )

可以調素琴 ( 彈 )

弦既不調 ( 協調 )

無絲竹之亂耳 ( 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

何陋之有 ( 賓語前置的標誌 )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音節助詞,無義 )

食之而不能盡其材 ( 代千里馬 )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 的 )

4、 翻譯句子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 朗讀課文

1、 本文是一篇銘文,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朗讀課文,找出本文的韻腳,並說出押的是什麼韻。

討論明確: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押“ing”韻。

2、找出本文的對偶句。

討論明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3、朗讀課文,體會本文語言的特點。

討論明確:本文都用短句,句式整齊,駢散結合,通篇協韻,音調和諧,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了音樂美。

八、 佈置作業

1、 朗讀課文,反覆體味本文語言優美,音調鏗鏘的特點。

2、 思考書後探究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步驟

一、 複習導入

二、 朗讀課文

先指名男女生各一名朗讀課文,後集體朗讀課文。

三、 賞析課文

1、 本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麼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請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語句。

討論明確: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2、本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來論述陋室不陋的?

討論明確:從三個方面來具體論述陋室不陋,即:

(1)從自然環境的清幽。“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2) 從交往人物的不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從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總之,作者描寫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於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這也就爲下文“何陋之有”的結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句話反映了作者的交友情況。有人認爲這種交友的習慣輕視勞動人民,是不足取的。你的看法如何?請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可以贊同也可以反對,注意以理服人。當然,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士人重視“無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清高孤傲的思想傾向。

4、作者明明是稱讚他自己的“陋室”,爲什麼要在文中提到“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

討論明確: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聖賢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5、 作者又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的後半句作爲銘文的結尾有何作用?

討論明確:作者只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的後半句,略去了前半句,而語意卻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貧樂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以孔子的話作爲結尾,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之妙,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爲陋的高尚情操。

6、 很顯然本文是一篇託物言志之作,你是如何理解文章運用 “託物言志”的寫法的?

討論明確: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心志的,這個“志”就是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作者在文章裏沒有直說,而是借“陋室”這個“物”表達出來的,即通過對陋室的環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羣的描寫,間接地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顯得含蓄、雋永。

7、 讀過本文後,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暢所欲言)

( 如:不慕榮利 淡泊名利 安貧樂道 志趣高潔 清高孤傲------)

四、 拓展延伸

對於作者在文中所表露出的生活態度,請分別以歷史和現實的眼光來作客觀的評價。

五、 佈置作業

1、熟讀背誦本文。

2、仿照《陋室銘》的樣式學寫一篇銘文。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2

一、教材分析:

《陋室銘》是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閱讀主題是“精神家園”。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間住的簡易的房子,作者通過對“陋室”不陋的描寫,表現了自己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文章短小精美,對偶工整,引經據典,虛實相生,讀來如行雲流水,風捲雲舒,令人感嘆不已。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而且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在初一、初二階段學習了多篇文言文,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古漢語知識和文言文閱讀方法。對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學習這篇課文,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理解、品析等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翻譯全文。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理解“銘”這種文體,學習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

通過學生學習,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實詞。

2、領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合作討論法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教學步驟:

(一)複習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代是詩發展的巔峯時期,在這個時期涌現出許多傑出的詩人,如詩仙:(學生答)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還有被白居易推崇備至的詩豪劉禹錫。以前我們學過他的詩,看看老師積累的他的幾首詩。(大屏幕出示《烏夜啼》《竹枝詞》《秋詞》)學生讀詩,師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他對世事變遷的感悟,“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他巧妙地運用諧音,化無情爲有情,在愛情詩方面的超越。“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是他直面困難,勇往直前的體現。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陋室銘》,體會他對世俗庸常的感悟!(板書題目)

(二)知識鏈接:

1、解題: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那麼“銘”怎樣理解?師介紹“銘”,學生了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常見的銘還有座右銘,墓誌銘等。

2、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有《劉夢得文集》。劉禹錫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慮國計民生。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運動得罪了當朝的權貴,被貶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裏的三間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時間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成了一間陋室。在此背景下,劉禹錫憤然提筆寫了《陋室銘》一文。

(三)預習檢測

指名學生認讀字詞(注意加點字的讀音),並齊讀。

德馨xīn 鴻儒hòng 案牘(dú)

西蜀shǔ 諸葛廬lú 調素琴tiáo

(四)誦讀翻譯

1、讀一讀:(大屏幕出示無句讀的文章)

(1)請學生朗讀沒有句讀的課文,教師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

(2)出示標出節奏的課文,指名讀,教師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3)學生齊讀,讀出感情。

2、翻譯全文:

(1)學生合作翻譯。

(2)學生質疑問難,教師點撥重點字詞:

(3)指名翻譯課文。

(五)品析課文

1、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作者怎樣來描寫陋室?

(1)陋室的環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在我們的眼中臺階上已經長滿了綠苔——可見房子很久沒有人住過,補修過,極爲簡陋;窗前門旁長滿青草——居住的環境荒涼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簡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寫環境採用什麼修辭方法呢?

回答:對偶、擬人。

教師講解:“上、入”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這樣,我們就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一種生機盎然、春意正濃的幽雅的環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陋室的環境——清幽(板書)

學生齊讀描寫環境的句子,進一步體會居室的幽靜和作者心底的恬靜和適然。

(3)過渡:而陋室主人和什麼人交往呢?

回答:“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個陋室裏.常與學識淵博、才華出衆,高談闊論的人交往。

適時提問:爲什麼要寫這些人?

教師講解:因爲通過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麼人。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這就是說,要想知道他的爲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們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這兩句在於襯托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學(板書)

(4)過渡:當他朋友走了之後,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回答:“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說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裏,可以彈彈古琴,看看佛經,沒有不健康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閒適、安貧樂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貧樂道(板書)

學生再讀課文,品味作者高潔的情操。

(5)作者明明在讚頌自己的陋室不陋,爲什麼又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麼?

教師講解:諸葛廬、子云亭都是最簡陋的屋子。諸葛亮是政治家、揚雄是西漢的文學家。雖然他們居住的房屋很簡陋,但由於他們的主人德才兼備而房屋聞名天下。作者用諸葛亮和揚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說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證明我也要像諸葛亮、揚雄一樣從政治上,文學上幹一番事業被後人所敬仰。已隱含着自己遠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這句話是一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 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自己正是孔子一類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態度正如孔子一樣安貧樂道。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強調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簡陋。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作者遠大的志向和偉岸的人格魅力。

(六)探究文法

1、作者要寫的是陋室,爲什麼開頭卻先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對陋室的吟詠。 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的方法叫“起興”。

課堂小結:作者先運用起興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龍”引出“德馨”,點出文章中心;再運用類比,將自己的陋室和諸葛廬、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諸葛亮、楊雄相提並論,陋室才見其不陋。

這種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的這種寫法叫什麼?(託物言志)

學生齊讀課文,再次領會作者高潔的情操和遠大的志向。

(七)拓展延伸

劉禹錫因自己的陋室很好地詮釋了德鑫的含義,其實從古至今,像劉禹錫這樣品德美好的人很多,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大屏幕出示)。

1、東晉詩人陶淵明 有“大濟於蒼生”之志,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他因“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爲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這就是德馨!

——以天下蒼生爲重,淡泊功名,爲官清正,不與腐敗官場同流合污,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

2、馬旭 她生活簡樸,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裏。曾經是新中國首位女空降兵,退休後和丈夫節儉度日,早餐不足一元!15元買的鞋穿爛了補了又補,捨不得扔!她和丈夫一生積攢了1000萬!全部捐給了家鄉木蘭縣!

—— 這就是德馨!

——用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用畢生節儉,一世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

3、白永皓 西安科技大學學生。201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絕境,父親去世,母親癱瘓在牀,妹妹面臨着退學。正在上大學的他,面對人生鉅變,沒有退縮,用自己稚嫩的雙肩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帶着高位截癱的媽媽重返校園,走上了揹着媽媽上大學的艱辛之路。

—— 這就是德馨!

——用肩膀托起全家的責任和希望,踐行爲人子的孝道,用行動詮釋“德馨”!

4、江聲發 一個無臂的代課老師,13年堅守深山小區,用自己的斷臂,在黑板上爲同學們書寫出漂亮的板書;爲同學們批改作業,爲山裏孩子捧起了讀書夢。

5、寧遠中學的老師們 身處農村居於陋室而矢志不悔,她(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書寫着寧遠的教育事業,用心澆灌着這一片園林,桃李芳菲!

—— 這就是德馨!

——耐得住三尺講臺上的人生寂寞,用黑板的三分之一撐起山村無數孩子的夢想!

教師寄語:同學們,在前行的道路上,讓我們用“行雅德馨” 鑄造人生輝煌吧!

(八)作業佈置:背誦並默寫課文。

八、教學反思: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銘”的文體形式,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本節課我認爲有以下亮點:

1、本節課將“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悟文章的美和作者的感情,在讀中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課文時,我設計的問題也由淺入深,先由課文表面的問題進入,在朗讀中逐步讓學生建立起自信,然後再深入探討,通過朗讀體悟作者情感、志向,最後完成教學目標。 這節課下來,同學們學得輕鬆,朗讀背誦很快,達到了預期目標。

2、“接地氣”的昇華環節

我一直認爲學習文本就需要聯繫學生實際,這個實際就是學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氛圍,那麼,這樣一篇美文如何從文章過渡到實際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而不是形而上的乾癟?我用實例感動他們,從古到今,從老到少,有耄耋的夫婦,也有無臂的代課老師,有偏遠山村的,也有近在咫尺的,在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背景中,在鏗鏘有力的文字導引下,他們從遠而近,走來,走來……一個個感人肺腑,一件件蕩氣迴腸!孩子們認識了他們,接納了他們,擁抱着他們。這樣的薰陶,如一場春風深深感染着孩子們的心靈,他們不僅認識了劉禹錫,更走進了他的心裏,走進了許許多多的“劉禹錫”的心靈,感受到高尚的、偉大的人生境界,爲他們的人生起到了定向和激勵作用。 “接地氣”的環節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對學生情感的昇華!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思想】

《新課程標準》對中學階段文言文學習提出了明確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陋室銘》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寫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讀爲本”,文言文的學習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讀準,即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抑揚頓挫。二是讀懂,即讀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內容。三是在讀準、讀懂的基礎上學習其結構、語言及寫法,體會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分析】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目的是讓學生在過去學習古代詩文的基礎上掌握鑑賞古代詩文的基本方法,背誦名篇佳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極力抒寫“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給人以雋永暢達,丰姿綽約的氣韻。本課教學,既要積累重要文言詞彙,理解內容,又要解讀“銘”的特點,掌握託物言志的寫法,從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2、瞭解“銘”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3、誦讀品味,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4、感悟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體會作者的節操情趣。

【教學方法】

教法:點撥引導法、朗讀品味法;

學法:探究歸納法。

【教學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描述陋室情景導入新課。

(設計理念:每一個文本的導入都有一定的藝術性,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快速進入文本之中,爲更深入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初讀文本,感知陋室:

1、一讀:把課文讀通、讀順。

朱熹曾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讀音)按照朱熹的要求:

①自由練讀課文兩遍;

②指名一生朗讀,師評價;

③全班齊讀課文。

2、二讀:讀出節奏

出示劃分節奏的文本,指導學生朗讀,注意停頓。

3、三讀:讀出韻味

解讀“銘”的特點,引導學生找到韻腳,根據駢文特點指導讀出語氣。

(設計理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教學尤其要重視朗讀,通過反覆有層次的朗讀,讓學生獲得自己對文本的獨特情感體驗。)

三、賞讀文本,走進陋室:

1、由題目,問:文中直接出現“陋室”“陋”的地方有哪兩處?

斯是陋室何陋之有?

2、引導學生思考辨析:這是陋室,可使人卻說不簡陋,這是爲什麼呢?

結合具體詩句理解詩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歸納: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設計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是新課標新理念對師生關係的重新定位。而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架空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應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去閱讀去品味。)

四、品讀文本,走進作者:

1、結合以下幾句體會作者的高潔: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引導學生明確作者以“仙”、“龍”自喻,表達高潔的追求。

2、結合以下幾句體會作者的傲岸: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以“諸葛廬“子云亭””自比“陋室”,表達自己傲岸的節操。

3、出示作者背景,瞭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

4、總結歸納託物言志的寫法。(課中微課)

(設計理念:《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通過對劉禹錫背景資料的導入,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又有助於學生更好的完成個人的獨特情感體驗。)

五、總結評價,背誦文本。

劉禹錫一生安貧樂道,保持着高潔傲岸的節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讓我們帶着敬仰之心齊誦課文。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陋室銘》這篇文章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和節操的表白,談到了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所以,學習這篇託物言志的文章要能體會到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並潛移默化的受他的感染和薰陶。但是在汲取傳統經驗中有益的部分時,也應引導學生注意敢於創新,不墨守陳規。以課文爲載體,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興趣、習慣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這樣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的正確朗讀。

二、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對於朗讀已經並不陌生,也應該零零散散的會一些閱讀的方法。然而系統的指導,特別是以文言文爲例子的系統指導還不太有。正確的朗讀是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礎;有感情的朗讀是和作者產生共鳴的前提。所以,培養較高層次的朗讀還是很有必要的。

2、現在的社會風氣和我們學生生活的環境以及家長的觀念,使得孩子們對於古人“安貧樂道”的節操和志趣缺少領悟。通過學習本文,學生會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污濁世風中保持心靈的純淨。然而,學生所處的又是競爭激烈、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又需要引導學生古爲今用的理解“安貧樂道”。

三、學習目標:

1、熟練地誦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提高朗讀水平。

2、掌握本文出現的文言現象,瞭解文中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古人高尚的情操,領會“安貧樂道”的含義,並正確的看待“貧”、“富”和“道”的關係。

四、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五、實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假設你的眼前有兩座房子:一個是王公大廈,華麗無比,裏面有綾羅綢緞的牀鋪,有山珍海味,就跟《紅樓夢》裏的大觀園似的。另一個是茅屋草房,綠草茵茵,不過你可能得吃粗茶淡飯和布衣裳。你喜歡哪個?老師要聽真心話啊。(找兩名學生回答,只要是真心話即可)

再追加一個條件:如果你選擇第一個,你可能被迫要說一些違心的話,甚至還要做你良心上不願去做的事。但是如果你住第二個房子,則會有知音相伴,可以堅守真我,率性而爲。那你又做何選擇?(兩生交流)

那我們學習以下《陋室銘》,看看劉禹錫住的什麼樣的房子,爲什麼他喜歡這間陋室。學完之後,你是否改變原先的選擇?

2、文學常識

學生交流“銘”的文體和劉禹錫的簡要資料。韻腳在朗讀時注意清晰、響亮。

由《秋詞》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別人悲秋,他卻喜秋,他就是這麼與衆不同。世人都喜歡住大房子,他卻獨愛陋室。還寫了這篇《陋室銘》。

(二)朗讀

1、自由朗讀一遍課文,準備展示。

2、一生展示,其他同學認真聽讀,準備做點評。

3、學生在互評的基礎上,歸納朗讀的方法。

(1)要讀準字音,不要錯讀

(2)要分清句讀(dou),不讀破句

兩個事例: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行。

理解“亂、勞”的用法,知道“絲竹、案牘”的意思,體會“之”的用法—————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學生通過反覆試讀,根據句子的意思,根據語感就可正確斷句,學生可以按照這種方法正確的讀出其他句子的節奏。

(3)要讀出語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運用聲音表情達意)

4、分層朗讀,試圖讀出語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生試讀。其他同學做點評。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把握。

引導學生找出三句該重讀的句子,體會前兩句的“鋪陳”的作用。解決重點字詞“名、靈、德馨”的意思,並注意這幾個詞語的重讀。

師範讀,學生都不由自主的自己朗讀起來

若干生再讀,有進步。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第一句,學生能把握句子的美感,並知道試着讀出這種美,可藉助想象,想象成你就在這種環境中。

第二句,學生能感覺出作者因交往之雅而產生的自豪感。生讀出這種感情。

第四五句,讀出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學生在自己總結語氣、語調特點的基礎上能自主朗讀。老師和學生一起讀,應起一個垂範的作用。

小組內部交流朗讀,聲聲互評。

展示小組成果,班級內部互相比較。

(3)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把握反問句的語氣特點,理解引用孔子這句話的作用。瞭解“之”的作用。

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都能把握如何讀了。

注:爲了保持誦讀的連續性,必須採用“短兵相接”的方式,無論解詞、串句、說大意、指示讀法都只能用三言兩語,點到即止,切忌繁瑣、拖沓。

5、“忘我”的讀

學習古人誦讀詩文時的狀態——陶醉。

學生可以採用各種姿勢,只要是找一個最能投入的狀態“忘我”地讀。

自己試一試

展示

全班誦讀

6、背誦

本文以雙句爲主,且絕大多數是對偶句便於背誦。

學生找找對偶句背誦一下。

全班背誦。

(三)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問題:作者稱他的居室爲陋室,那麼他認爲這個房子“陋”還是“不陋”呢?

生齊答

問題:那你是如何看出來的?

明確:

(1)主人“德馨”

(2)環境優美、交往之雅、生活有情趣

(3)以諸葛廬、子云亭類比,並引用“何陋之有”。【板書】

問題:作者爲陋室寫了一篇“銘”,僅僅是寫它嗎?有沒有弦外之音?

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

明確作者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四)深入探究

問題:你理解安貧樂道麼?

明確:所謂安貧樂道,即安於貧窮的境遇,樂於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準則。

問題: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人具有這種品質?現在還有這樣得人麼?

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有所準備。例如:孟子的“貧賤不能移”;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杜甫的“貧賤至極,筆耕不輟”;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還有拋棄都市生活選擇支教的年輕人,例如徐本禹,還有守着清貧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賢得人

問題:古人把安貧樂道作爲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你怎樣看待?在今天這個社會,“樂道”就要“安貧”嗎?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引導:“安貧樂道”的核心在於什麼?是“安貧”還是“樂道”?

學生異口同聲——樂道

生活中有沒有“富而有道”的人嗎?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你可以富有,也可以貧窮,但你一定得把“道”放在心中,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得敞亮,活出生活的味道,活得有志趣。

(五)作業

必做:默寫課文,自己修改。用學過的朗讀方法試讀《愛蓮說》

選做:用託物言志的手法寫一段文字,用這個物來託你的志。

教學反思:

我認爲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有較好的整體思路,就是要解決學生“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本堂課作到了從學情出發,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營造和諧、融洽的氣氛。本課中,我努力的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再次,時刻關注學生。留心學生在課堂上的一點優點、一點缺點、一點思維的火花……運用教學機智使這些細節變成一個個閃光點。最後,在解決難點的時候注重“引而不發”適時的點撥,所以難點突破較自然。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一、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二、瞭解“銘”的特點,掌握相關的文言詞彙。

三、學習課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設想

一、以尊重學習者的學習體驗爲重點,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體會劉禹錫的那份情懷。

二、在加強誦讀的同時,認真體會“銘”文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的特點。

三、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在朗讀合作中實現“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的目標。

⑴自由大聲朗讀。

⑵同位互相聽讀。

⑶同學朗讀展示,聽後師生評點。

⑷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句讀。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知識儲備和文下注釋,粗通課文大意。

⑴對照註釋,默讀全文,疏通文意。

⑵交流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點評正誤。注意以下詞句的解釋:

①馨xīn 散佈得很遠的香氣.

②無絲竹之亂耳 之:助詞,位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亂:使……混亂。亂耳:擾亂聽覺。

③勞:使……勞累。

④廬:簡陋的房屋。

⑤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裝。之:賓語前置的標誌。

⑶齊讀課文,讀出節奏和語調。

四、三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懷。默讀課文,充分發揮聯想與想象,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體驗中再造陋室形象,理解作者情趣。

⑴作者說“斯是陋室”,“陋”在何處?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自然環境(景緻少、來客少)。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往來客人(來客少,古時讀書人少,“鴻儒”更少)。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主人情趣(陳設少、作爲少)。

⑵“陋室”真的“陋”嗎?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而不陋,關鍵在人。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環境清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交往高雅。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情趣脫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用古代名賢類比。

“何陋之有”——以聖賢之語自勉,呼應開頭。

②明明是陋室,作者爲何覺得“不陋”?交流對作者的瞭解,體會作者的難言寂寞。

作者是唐代一位性格倔強的詩人。他求異心理很強,如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通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爲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被貶官降職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觀桃花》和《再遊玄都觀》詩作先後兩度被貶。劉禹錫寫此文時,正被貶爲和州刺史,其時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親。官僚士大夫階層大多隻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爲念。劉禹錫對此深感憂慮,卻又無可奈何。作者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當權者顯示自己並未因遭貶而鬱鬱寡歡,相反卻過得安逸瀟灑;另一方面表達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屢遭磨難而堅守節操的信念。

⑶齊讀課文,假想自己就是劉禹錫,讀出作者的心態和感情。

五、四讀課文,體會“銘”這種文體句式整齊、押韻,節奏感強,具有音樂美的特點。

⑴讀註釋①,瞭解“銘”的含義。(文字→文體。押韻)

⑵找出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⑶齊讀課文,讀出韻味和美感。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六、小結。

七、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課文。

備課後記:《陋室銘》篇幅短小,語句讀來琅琅上口;加之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粗通文意的目標較易達到。因而在設計教學中,把着力點放在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上。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更是頻頻出現“體驗”這一字眼。作爲教學意義上的“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一種活動結果。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接觸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讀準字音,讀通詞句,讀對語調,讀清思路,讀出感情體驗。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品千古銘文。

2.悟萬世雅人。

【設計理念】

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在反覆誦讀中領會文章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1.《陋室銘》篇幅短小,韻律十足,節奏分明,讀起來琅琅上口。引導學生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地誦讀課文並理解文章大意是目標設計之一。

2.《陋室銘》借陋室表述自己安貧樂道的情趣和高潔傲岸的節操,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一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藉助文章論文知人,並藉助拓展材料論世知人也是本文達成目標之一。

【故事導入】

在大唐歷史上,有一位倔強的詩人,因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此人毫無怨言,隨手寫下一幅對聯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把他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他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見知縣如此欺人太甚,此人憤然提筆寫下千古銘文,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此人何許人也?——劉禹錫

劉禹錫何許人也?——唐代詩人、文學家,有“詩豪”之稱。

千古銘文是什麼?——《陋室銘》

【設計理念】

故事導入,引發學生興趣,背景材料早知,引導學生更深感知課文內容。同時借背景瞭解作者、引出課題,水到渠成。韓愈說:“文章合爲時而作,歌詩合爲事而作。”這樣的故事背景介紹也讓學生對劉禹錫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

【解題深入】

陋室即是?——簡陋的房子

什麼是銘?——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學,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常見的有座右銘和墓誌銘。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看看劉禹錫是如何在這篇千古銘文裏自述心志的。

【設計理念】

銘這種文體在課文底下的註釋裏有,學生應該不難找到,通過學生的回答,既瞭解了銘這種文體,也在老師“通過課文底下的註釋獲取文言知識”的引導下,讓學生習得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美文美讀】

1.讀準字音。(溫馨提示:藉助課文底下的註釋疏通文意。隨手圈劃生字詞語,並提出自己的疑問。)

[辨音識字]

德馨xīn 鴻儒hóng rú 苔痕tái 案牘dú 調素琴tiáo

[辯詞釋義]

斯是陋室:斯,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鴻儒:指知識淵博的學者。鴻,大。

白丁:無官職的平民。這裏指缺乏文化的人。(在唐朝,穿衣服能體現人們地位的高低,以黃赤最爲高貴,紅紫爲上等,藍綠次之,黑褐爲低下,白色是沒地位的,所以,“白丁”指平民百姓。)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金經:指用泥金(一種用金箔和膠水製成的金色顏料)書寫的佛經。

絲竹: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泛指樂器發出的聲音。

案牘:指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設計理念】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爲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初讀課文,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辯音識字,辯詞釋義,夯實基礎。

2.讀出韻律。

用韻: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用韻:ing

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朗讀指導]

①銘是韻文,韻腳要讀得清晰響亮。

②韻腳稍微拖長音。

3.讀出節奏。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朗讀指導]

語句的停頓、語速的快慢、重音的體現。

【設計理念】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本環節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由易到難,突出層次。學生通過三個層次的讀,豐富了文言知識積累,感知了文本內容,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也爲進一步品讀文章,賞析課文亮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讀出畫面。

讓我們化身陋室的主人,描繪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內事的畫面,並賞讀。

室外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從這句話可知“陋室”簡陋,環境幽雅(板書)。這句話擬人的修辭方法,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渲染了環境的清幽,流露出主人的喜悅之情。

[賞析示例]

青苔綠綠的,密密的,像一方綠綠地毯,像一襲翠翠衣衫,像一片碧碧彩雲,落在我陋室的階前。階前的石頭和那細細的石縫裏,都滲出來流出來那醉人的綠呢!階前的叢叢青草,青青的莖,青青的葉,青青的露水,像一隻只明亮的眼睛,正透過我那稀疏的窗簾,打量着我呢,於是我的陋室一片青翠。

室中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到這裏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交際來往的人儒雅(板書)。

[賞析示例]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綠意方好,日光正暖,我和朋友們圍坐在一起,時而高談闊論,時而撫案叫絕,笑聲串起優美的樂章飄過窗簾,飄向遠方……

室內事: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在陋室裏可以撫琴調絃、展卷讀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也沒有繁冗的公文勞累身心。)——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生活高雅(板書)。

[賞析示例]

輕撫我的素琴,簡單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動,手握泥金書寫的佛經,一股悠然涌上心頭。坐在我的小屋子裏,沒有燈紅柳綠的雜音,沒有世俗的公文,心情愜意舒暢。“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纔是真正的樂趣啊!

[朗讀指導]

①“苔痕”二句寫環境,要讀得有點美感。

②以下兩句寫室中生活圖景,虛寫的文字(往來無白丁,無絲竹之亂耳)應讀得輕一點,纔有韻味。

【設計理念】

“非讀無以訓練語感,非讀無以激發美感。”本環節引導學生通過賞析文本,並展開聯想和想像用語言文字描繪畫面的方法,品味語言文字的奧妙,咀嚼精神世界的甘醇。既讓學生深入領悟了文本內容,又培養了鑑賞能力。

【細解文意】

陋室陋嗎?從文中哪兒看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

1.由於人的品格高尚,忘卻了陋室。

2.由於人的品格高尚,爲陋室增光添彩。

小組合作:

1.作者是怎樣引出中心句的?——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

2.作者既寫陋室,爲何又寫諸葛廬和子云亭?———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3.文章最後引用孔子的話有何用意?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說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朗讀指導]

①前四句讀後稍作停頓,再緩緩讀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章主要內容。

②“南陽”二句讀後,要作一頓,然後用肯定的語氣讀最後兩句。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在 “對話”中,感悟到更多的語言、篇章及作者人格的魅力,從而獲得思想的滋養、情感的薰陶、人格的完善。學生無數的體驗、奇思妙想紛至沓來,從而輕鬆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

【悟萬世雅人】

【論文知人】

我眼中的劉禹錫

同學們還記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嗎?面對淤泥,陶淵明選擇了遠離,他在心中幻化出一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通過學習,你覺得劉禹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教學預設]

1.和陶淵明一樣的避世,否則怎會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的想法,而且他的陋室的環境和做的事情,都看出他的隱逸之心。

2.品德高尚。雖身居陋室,但安貧樂道,即使遭遇貶謫,但有高潔傲岸的志趣。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可以看出。

【論世知人】

一個永恆的劉禹錫

劉禹錫,一生輾轉奔波於仕途,雖歷經艱辛卻癡心不改。每貶到一個地方,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郎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夔州: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連州:猜鷹慮奮迅,驚鹿時跼跳。瘴雲四面起,臘雪半空消。

揚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長安: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禹錫——他雖然有着“二十三年棄置身“的貶謫境遇,但依然有着“暫憑杯酒長精神”的安貧樂道;他高唱着“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沉吟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他在“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的秋天裏詩意盎然,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房子裏堅守理想……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

齊背《陋室銘》。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重視積累,養成博聞強記的習慣。有時讀懂一篇文,讀破一片心,或許要用一生的光景。就讓學生在劉禹錫的精神裏牢記銘文,慢慢地去品。

【板書設計】

室外景:環境優雅 安貧樂道

陋室 室中人:交往儒雅 不陋 銘

室內事:生活高雅 高潔傲岸

【設計理念】

本節課在學生探討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樣的板書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眼睛”和“靈魂”,是整個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學生學習思路的精煉再現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技巧。

2.讓學生了解押韻及其作用,朗讀、背誦全文。

3.體會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

二、教學重點 :

1.疏通文言語句,分析文章內容。

2.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三、教學難點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

共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這座破舊簡陋的房子,雖然沒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沒有金碧輝煌的陳設,更沒有珠光寶氣的點綴,但是它卻成就了唐代詩人和哲學家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正如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所說:“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須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懷。出示課題

(二)、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爲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作者劉禹錫,當時他被貶到和州做刺史時,按當時規定,他應住衙門裏的三間的屋子。可是和州知縣見他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半年之內讓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後讓他住進了一所非常簡陋的小房子。他在憤激之中,一氣呵成,寫成了《陋室銘》,並請有名的書法家柳公權刻寫在碑上,豎在門外,以明心志。

(三)、板題並解題:

陋室,意爲簡陋的房子。“銘”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爲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又講究句式整齊,常用排比、對偶句。作者給他的陋室作銘,是要借陋室表達一種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

(四)、朗讀並感知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熟悉生字讀音,揣摩停頓、語速、語調,感知文章內容。

(五)、掌握重點詞語和語句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則:就 [名]:出名。譯: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靈]:靈驗,神奇。譯:水不在於深,有了龍就靈驗了。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這。 是:判斷詞 [惟]:只。[馨]:散佈得遠的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譯: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簡陋了。 分析:以上幾句以山水作類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襯“陋”,以“仙”“龍”襯托“德”,以“名”“靈”襯托“馨”,暗示雖陋室而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這是陋室生輝的光點所在。這就點明瞭短文的主旨。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上]:長到。 入:映入譯:苔蘚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裏。 分析:這是一聯工整的對句。這個對句描寫陋室的自然環境優美,烘托陋室不陋。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鴻儒]:大儒,博學的人。 [鴻]:大。 [白丁]:平民,這裏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譯:到這裏談笑的都是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分析:這也是一聯工整的對句,寫室中往來人物不俗,襯托陋室不陋。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調]:彈奏。[素琴]:不加裝飾的琴。[金經]:指佛經。譯: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這裏指奏樂的聲音。[案牘]:官府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勞]:使……勞累。[形]:身體。譯: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也沒有官府公文來使身體勞累。

分析:三是生活情趣高雅。“調素琴,閱金經”,從正面說,是寫實,表現室主人的從容淡靜;“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從反面寫,是虛寫,表現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雲:說 [之]: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分析:最後幾句,總結全文。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類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後又引用孔子的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畫龍點睛,總結全文,與篇首的“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有力地表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爲陋的高尚情操。

小結:這篇銘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六)、整體感知

1、這裏詩人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具體比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這裏,用山、水來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龍”來比“德”,用“名”和“靈”來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寫陋室,卻用山水作比喻,這種方法叫比興。這種比興的修辭,不僅構思新穎,文意通達,而且句句相連,使文意波瀾起伏耐人尋味。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也就不在於它是否富麗堂皇,而在於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來“馨”字畫龍點睛,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爲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不陋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環境的清幽、雅緻。——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這是寫陋室的環境,用的是對偶、擬人的修辭方法。“上、入”採用擬人的方法,以動寫靜,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聽聽主人在說些什麼;“草色”也想從窗戶窺視主人在幹些什麼。這樣把苔蘚和青草寫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韻味,我們已不覺陋室的環境淒涼、荒蕪,而感覺春意正濃,生機盎然。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B、“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朋友的賢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情懷。除了對偶,還有襯托。作者沒寫自己是什麼人,而是寫與他交往的朋友。俗話說,欲知其人應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們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備,表明主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生活的高雅脫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爲瑣事縈懷的心態。有正面描寫即實寫的句子,“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也有反面描寫即虛寫的句子,“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對應,“閱金經”與“無案牘之勞形”相對應。這樣正反對照,虛實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閒適、安貧樂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來,陋室其實不陋,這一切又是爲了陪襯“惟吾德馨”,呼應開頭。正因爲主人道德高尚,名聲遠揚,陋室才見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寫盡,爲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呢?

運用類比,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牀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問:文章結尾引孔子的話“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教師點撥:孔子這句話是個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十分簡陋,你怎麼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話很坦率,而劉禹錫只引後一句,那是因爲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卻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類的君子,這樣更突出了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陋室不陋,關鍵在於“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結尾引經據典,力發千鈞,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峯。

6、賞析誦讀——欣賞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駢文。字數相同、意思相對的兩個相接的句子,叫做駢句。駢句不僅講究對偶,而且講究聲律。本文中的押韻就是講究聲律的表現之一。押韻指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

文中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韻。駢文押韻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時便於吟誦和記憶,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7、“託物言志”:

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即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如“鬆、竹、梅”歲寒三友,常用於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於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於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

(七)、總結:

這篇銘文通過讚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八)、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主旨句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3、文中描寫'陋室'環境恬靜、雅緻,令人賞心悅目的語句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寫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5、用比喻讚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6、《陋室銘》一文作者認爲陋室不陋的原因: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九)、對比閱讀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乙]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①,或陳於前,或枕於牀,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陸游築書巢》)註釋:①櫝:dú,木櫃、木匣,這裏指書櫥②覿:dí,相見

1.解釋加橫線的詞語(2分)

(1)有仙則名(出名(著名) )

(2)妻子不覿(妻子和兒女(子女)

2.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2)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邪!”

(陸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書窩嗎!”

六、教學反思:

1、聯想與想象是語文的翅膀,缺少聯想與想象的語文課也就缺少了靈性。爲此,在進行教學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以“透過文字,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的提問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使陋室之雅具體地表現出來,爲突出陋室“何陋之有”張本。而以往教學此文時,爲突出“陋室不陋”這一重點,一般設計的題目爲“陋室環境如何?陋室主人交往情況怎樣?陋室主人有怎樣的興趣愛好?”提問瑣碎,學生也不明白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何在。而改動後有力地突出了重點,也解決了難點。

2、“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必須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繫,方可體現語文教學的現實意義。因此,課上在分析完陋室主人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情操之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討論:“今天的你如何看待這種不慕名利、安貧樂道的做法?”這個問題的設計應是學生最有話說的部分,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些怯場,我也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一起參與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沒有充分討論和大膽發言,這是我的失誤。

3、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質疑發問的環節,鼓勵學生從讀書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環節因爲留的時間相對充足些,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如“爲何以《陋室銘》爲題?”“爲何自比名人居室?”“篇末爲何引用孔子的話作爲結束語?”“爲何自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爲何將平民比作白丁,是否歧視平民?”等等。學生在質疑的過程中,也在思考着如何解答這些問題,這個思維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的目的。

4、語文課上應有琅琅讀書聲,尤其是文言文。《陋室銘》是一篇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名篇。課堂上無論是範讀、散讀、齊讀,乃至背誦,目的都是讓學生從讀中去悟作者的感情,品味文字的美感。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8

【設計思想】

本設計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銘文用韻和稱揚道德的特點,通過誦讀和韻譯,使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感受銘文的音韻之美。教學中,注意扣住“德馨”,從描敘和議論兩個角度,引導學生體味作者的情操之美,領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礎上,促成學生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1.背誦名篇名句。

2.體悟作者安貧樂道,保持高尚節操的情懷。

3.培養學生運用託物言志等手法表達自我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感受音韻之美

師: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銘”者(板書:銘),記載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記不忘,後來逐漸發展成爲一種文體。爲了便於廣泛傳誦,牢記不忘,文字簡約的銘文都非常講究修辭,講究押韻。本文雖然篇制短小,但運用對偶等修辭,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同時通篇協韻(“青”韻通押到底),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音韻之美,乃韻文也(板書:韻)。

欣賞配樂朗誦《陋室銘》。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一要把節奏韻律讀好。

複習節奏的概念(句中根據音節或意義進行有規律的停頓叫做節奏)。指名根據剛纔欣賞的配樂朗誦,朗讀文中停頓需要注意的幾個重點句子(投影: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②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要求正確停頓。

師生正讀: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②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生齊聲誦讀全文,體味明快的節奏韻律之美。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二要把韻腳讀好。

複習韻腳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標出韻腳。生齊聲誦讀全文,體味押韻的迴環往復之美。

師:感受這篇銘文的音韻之美,三要韻譯(針對這篇銘文作爲韻文的特點,根據韻文韻譯的原則),而不是一般的翻譯。一般的翻譯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蘊美,而韻譯還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韻美。這樣翻譯後,與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譯時,儘量讓上下句的字數相等,結構基本一致,同時注意押韻。

學生利用書下注釋,結合自己的理解,老師點撥,韻譯。

參考韻譯: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在於深,有龍(潛藏)則可降福顯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愛蓮說》,把握詞、語句,疏通文意。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3.學習蓮花高潔的品質,培養“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託物言志和襯托的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主旨。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詠蓮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欣賞蓮花圖片,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

2.由許多人都喜歡蓮花,引出課本。“在古人筆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徵,或被贊爲百美並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爲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任務

1.讀課文,標出生字詞。

2.注音:頤 蕃 淤 濯 漣 褻 鮮 噫

3.口述課文大意,翻譯下列句子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予謂菊,花之隱逸也。

(6)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7)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儘量譯出每一個字;

(2)補出省略成分;

(3)通暢,準確。

然後每個“老師”(即學生)一句,先朗讀,再口譯,再解答“學生”(即老師)一兩個問題。問題以字詞解釋爲主。同時師生評判、討論、辯誤。

教師重點講學生難懂兩個文言句式:

(1)“予謂菊 ,花之隱逸者也”,判斷句,翻譯時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兩句與此相同。

(2)“菊之愛”,賓語前置,譯爲“愛菊”。“蓮之愛”、“牡丹之愛”與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圖”也與此相同。

四、齊讀課文,正音

教師指導語氣、語調、停頓、快慢。

五、深入閱讀,理解文旨

1.寫“愛蓮”,爲什麼寫“愛菊”和“愛牡丹”?

明確: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2.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形象有什麼象徵意義?

明確:主要象徵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操。

3.作者將菊花、牡丹、蓮花一一擬人,表達什麼思想?

(1)婉曲地批判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

(2)用具有高潔品格的“蓮”自況,表示自己在污濁的社會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節操的生活態度。

六、拓展練習

你喜歡什麼花草樹木?爲什麼喜歡?請口述一篇“愛______說”,要求有思想,有知識,有文采。

七、朗讀並背誦本文

八、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

2.完成課後練習。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並能結合課下註解及參考書裏同文意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思想內容

3、瞭解“銘”這種文體的基本知識,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在銘文中的使用,並模仿陋室銘寫一篇《 銘》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其中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託物言志的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儀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自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那首膾炙人口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它的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劉禹錫。今天就讓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篇激情昂揚的文章《陋室銘》。解題:銘,是古代鑄在和刻在器物、碑碣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發展成爲一種記述功德行爲或勉勵自己的文體,如座右銘、墓誌銘、鐘鼎銘等。這種文體一般都要押韻。

二、熟讀課文

1、既然銘文一般都要押韻,那麼就讓我們先自己將全文讀一遍,看這篇課文押的是哪個韻並找出所有的韻腳。韻腳: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韻母:ing

2、課文的題目是《陋室銘》那麼這陋室到底陋不陋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這篇課文體會這陋室到底陋不陋,文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你的觀點?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在哪些方面體現出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 清幽淡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朋友 談風高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板書) 生活 安閒清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

4、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居住在陋室中人的特點。“孔子云:何陋之有?”由作者所寫的陋室的特點你覺得做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品行高潔、安貧樂道(板書)

5、知道了陋室爲什麼不陋,我們可以看出本文作者着重想表現的是他的志向特點,但他卻借陋室來表現,因此本文的寫法是什麼?託物言志 (板書)總結:陋室爲什麼不陋?

三、擴展發散

1、關於作者寫這篇文章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聽呢?(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講不講)據資料記載:劉禹錫因革新,得罪了當朝權貴寵臣,被貶爲安徽省和州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衙門裏三間三廈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縣是個趨炎附勢的小人,他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多方刁難他,給他小鞋穿。策知縣先叫劉禹錫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不埋怨,反而高興的撰寫了一聯貼於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爭思辯”。他的這一舉動氣壞了策知縣,他 又令衙門的書丞將劉禹錫的房子由城南門調至城北門,住房由三間縮小到一間半,而這一間半位於得勝河邊,附近有一排排的楊柳。劉禹錫見了此景,又作了一聯:“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歷陽心在京”。他仍在此處讀書作文。策知縣氣得肺都要炸了,又和書丞商量,爲劉禹錫在城中尋了一間只能容一牀一桌一椅的小屋。僅半年,連搬三次家。劉禹錫想此官欺人太甚了,便憤然提筆寫下《陋室銘》並請人刻於石上,立在門前,氣得策知縣一籌莫展,啞口無言。由此可見《陋室銘》並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賞之作,而是憤世疾俗之作。所謂清高是“不問政治,與世無爭,安貧樂道,潔身自好”。劉禹錫寫《陋室銘》本身就是與惡勢力進行不屈的抗爭,爲官而不計較居室的大小、陋與不陋,恰是他爲政清廉的真實寫照。

2、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銘,用它來鼓勵自己、鞭策自己。現在就讓我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座右銘,先在紙上寫好你的名字,然後我們在班裏猜一猜這是誰的座右銘。(學生活動)

四、總結

1、一起將此文試着背一遍;

2、你學到了什麼?(學生自己總結)

五、作業

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

2、預習《愚公移山》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陋室不陋直接表現:環境 清幽淡雅託物言志 朋友 談風高雅 生活 安閒清雅間接表現:自比諸葛廬和子云亭作者特點:品行高潔 安貧樂道

八年級下冊《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3、學習託物言志表現手法。

二、教學重點:

1、託物言志手法。

2、翻譯並背誦全文。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不愛慕榮利的高尚情操和安貧樂道生活情趣。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指導法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導入

(二)簡要了解作者及背景

(三)字詞積累

(四)學生朗讀課文,教師點撥朗讀技巧。

(五)學生結合註釋,正確的翻譯課文。

1、自主翻譯

2、合作交流

3、提問並適當點撥

六、學生理解課文

方法:問題啓示法

1、文章開頭運用什麼手法引出“陋室”?

2、作者從哪個方面寫出了陋室不陋?

3、文章最後爲什麼要提‘諸葛廬’和‘子云亭’呢?

4、作者在文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5、作者寫陋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作業

1、正確翻譯課文,完成練習冊。

2、背誦全文 。

《陋室銘》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文言文教學。我用了一課時,上完後,自我感覺良好。認爲教學任務完成,教學順利。但是,今天改完基礎訓練冊後發現,許多學生作業錯誤很多,字詞翻譯全班只有幾個同學全對。問答題有幾個沒寫的,中間對課文的內容掌握的也不夠好。我認爲這節課不太成功,原因有:

1、課文朗讀少,課前預習不好。

2、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性較差。所以以後設計問題要精,組織課堂能力要強。讓學生做好充分預習,多讀課文,熟悉文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