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下冊《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03W人 

 【教學反思一】

八年級下冊《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在制定的三個學習目標中(①揣摩詩歌語言。②品味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③進行朗讀訓練。),應該以“朗讀訓練”爲重點(當然,也是難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爲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經過考慮,在授課中以“朗讀訓練”爲切入點,再附以“揣摩語言”的方式,進而去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反思二】

今年我有幸參加了漢濱區教研室張老師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市級小課題研究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我不斷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特別是在古詩詞教學方面更加深入的探究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

在教學《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主要設計兩方面重點:情境導入和有效朗讀。

新課改倡導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 “詩聖”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面對的是一羣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的限制,對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改變黑暗現實願望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爲學生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備課組活動中,我聽取了同行的意見後,這樣導入新課: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佔鰲頭,被譽爲“詩聖”。 那他怎麼會淪落到身居簡陋草堂的地步?在這個條件惡劣的地方,大詩人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和感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跟隨這首《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去了解一下。

接下來我簡要的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於 唐肅宗上元二年(744年)秋天,安史之亂還未平定,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必定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爲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有效誦讀方面的設計原因和對策: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字詞障礙;再讀詩歌,疏通詩歌大意;三讀感悟,體會作者感情;四讀品析,揣摩精美語言。採用教師範讀,互讀互評,學生賽讀,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的層層深入和理解,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讀。無論是爲深入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新課程標準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 “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薰陶感染目的。

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了預定目標,但在課堂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詩歌教學該不該深究字詞賞析,還有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等。最後,借用屈原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未來的教育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