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八年級語文下冊雜說教案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1.94W人 

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下冊雜說導學案

八年級語文下冊雜說教案設計

一、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瞭解“說”及其文體特點

3.理解課文字詞及其比喻義

二、引入

1.關於“說”的文體,你知道多少?學過哪些文章?

2.說說你對韓愈瞭解多少,韓愈的詩文你學過哪些?

三、引導自主學習

1.瞭解關於“說”的常識及作者、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現在河南孟縣)人,唐代文學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寫作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幕下,鬱郁不得志,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說”--“說”是古代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說理透徹。通常採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講究文采,跟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2.自主學習課文內容及重點字詞

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曰

四、小組合作學習釋疑

第一段

1.本段表達了作者什麼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沒有伯樂,千里馬命運如何呢?(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本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

1.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食不飽)

2.本段文字從側面諷刺了餵馬者?(無能、無知、目光短淺。)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對食馬者的諷刺。)

第三段

1.哪些語言能體現食馬者的無知和淺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本段哪句話能體現作者的寫作目的`?(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本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人才埋沒的憤懣之情。)

五、疑難探究

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麼?

千里馬:有才能的人

伯 樂:能發現、提拔、任用人才的的人

食馬者:寓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2.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示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

六、課堂檢測

如果你懷才不遇,你會學下列哪位古人?說出原因。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章

B.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成材

C.韓信 另尋明主創大業

D.陶淵明 歸隱田園其樂悠悠

課文對譯:

世有伯樂[1],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2],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3]。食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7]!

——選自東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纔會有千里馬被發現。可是千里馬雖然世代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因此雖然有不少好馬,卻只能在馬伕手中受糟塌,最後接連不斷地死在馬廄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馬著名。

那些千里馬,一頓往往要吃盡一石小米。可是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對凡馬一般地飼養它。於是,那些好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可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們的骨力特長因此不能表現出來,這樣,即使想與凡馬一般也不可能,哪裏還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現在那些養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馬),因此駕馭時不能順其本性;餵養時又不能給料充足,使它充分發揮才能;馬雖然哀鳴,人卻一點不懂得它的意思。還拿着馬鞭,煞有介事地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這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呢,還是確實不識千里馬呢!

【註釋】

[1]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字伯樂。以善於相馬著稱(事見《戰國策·楚策》、《莊子·馬蹄篇》等),因此歷來又作爲善於識拔人才的代表。[2]駢死:相比連而死。糟櫪:盛馬飼料的器具叫槽,馬廄叫櫪,槽櫪爲並列複詞,即指馬廄。[3]一食:數量詞,猶言一頓。[4]食(sì肆):用作動詞,即飼,餵養。下同。[5]見(xiàn現):通“現”,表現出來。[6]策:鞭馬用器,這裏作動詞用,鞭策、駕御之意。[7]也:通“耶”,疑問語氣詞,這裏是用反問加強語氣。

七、課後反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