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戰爭故事

英法百年戰爭範例

本文已影響 9.59K人 

百年戰爭,是歷史學家對法國和英格蘭在1337年至1453年間斷續進行的長達116年戰爭的稱呼。

英法百年戰爭

814年,顯赫一時的西歐君 主查理大帝去世,幅員廣大的查理帝國也隨之分裂了。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締結條約:三分帝國,各據一方。後來的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三個國 家即由此發展而來。由查理帝國分裂出來的法國,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國王的權力很小,英格蘭國王在法國還佔有很多領地。英格蘭國王怎麼會在法國佔有領地 呢?這要追溯到諾曼底征服,百年戰爭的起因和它有直接關係。1066年,法國大封建主諾曼底公爵威廉爲了奪取英格蘭國地位,率兵渡海進入英格蘭,加冕稱 王,英格蘭歷史上稱爲威廉一世。威廉雖然是英格蘭國王,但同時又以法王的附庸身份佔有諾曼底,以後他的後裔把在法國的領地逐漸擴充到法國西部。到了12世 紀晚期,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竟是法王領地的6倍。從13世紀初開始,法王陸續收復了英格蘭國王在法國的領地。至14世紀初,英格蘭國王還保留着西南沿 海的一些地方。英法矛盾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原因,就是雙方都想爭奪富庶的佛蘭德(現在的比利時大部和法國的東北部)。佛蘭德有着發達的呢絨業,法王迫切希望 將佛蘭德併入自己的王室領地。但英格蘭與佛蘭德有密切的經濟聯繫,羊毛是英格蘭的主要出口物資,1300年英格蘭出口總值30萬鎊,羊毛就佔了28萬鎊, 其主要市場就是佛蘭德。英格蘭當然十分害怕法國統治佛蘭德,損害它的經濟利益。在英格蘭與法國的爭奪中,佛蘭德出於自身利益支持英格蘭,承認英格蘭國王是 佛蘭德的最高統治者,繼而乾脆承認英格蘭國王也是法國國王。原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法王腓力五世的女兒。腓力五世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查理四世繼 位,但死後沒有子嗣。愛德華三世乘機以外甥的身份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法國封建主卻推舉腓力五世的侄子瓦盧瓦伯爵腓力爲法國國王,稱爲腓力六世,從此法國 開始了瓦盧瓦王朝的統治(1328~1589)。領土爭奪加上王位繼承的糾紛,終於釀成了一場長達100餘年的大戰。這場百年戰爭,以王朝之間的爭奪開 始,逐漸轉變爲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

1337年1月至1360年爲戰爭第一階段。西歐從14世紀起,步兵已開始取代騎兵成爲戰爭的主 要力量,戰術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英格蘭軍隊的主力由自由民組成,有良好的紀律,步兵騎兵協同作戰,採用進攻性的防禦戰術。法軍的主力則是由封建貴族組成 的重裝騎兵,步兵由意大利僱傭兵組成。封建貴族看不起僱傭兵,不能與他們協同作戰,仍採用突出個人、不顧整體的作戰方法,因此戰爭初期法軍接連敗北。

1346年8月26日,英格蘭與法國軍隊在克雷西遭遇,法軍3倍於英格蘭軍,士氣高昂。傍晚時分,法軍首先發起進攻,打頭陣的是意大利熱那亞的弓箭手, 法軍的箭射程短,威力小,射不到英格蘭軍陣地,時間一長攻勢便弱了下來。而這時英格蘭軍卻射出一支支箭,霎時,那些打頭陣的熱那亞僱傭兵一個個丟盔棄甲往 陣地拼命奔跑,丟下了一大批屍體。這是因爲英格蘭軍的弓箭都是長弓,殺傷力極大,他們每分鐘能射出10至12枝箭,有效射程達150餘米。銳利的箭能穿過 頭盔,穿透鎧甲。驕橫的法國騎士一見這陣勢便衝了過來,大罵那些熱那亞弓箭手:“滾開,別在這兒擋道,你們這些膽小鬼!”法軍又發出了攻擊令,騎士的榮譽 感使他們爭先恐後地衝了過去。可惜英格蘭軍弓箭手訓練有素,箭無虛發,使許多騎士倒地而死,沒有一個騎士能衝到英軍陣前。直到深夜,法國騎士還在不顧一切 地向英格蘭軍陣地衝擊,但他們在英格蘭軍強大的弓箭手面前卻毫無辦法。第二天早晨,法國騎士的屍體堆滿了山谷,損失騎士4000餘人。隨後英格蘭軍又攻陷 了加來城,這個海港就長期成爲英格蘭在歐洲大陸的據點。

1356年9月19日,兩軍又在普瓦蒂埃對陣。法軍在騎兵衝鋒失敗以後,便仿 照英格蘭人的戰術下馬緩步前進,而英格蘭軍卻抽調預備隊對法軍側翼發起一場猛攻。身着沉重鎧甲的法國騎兵行動不便,只能坐以待斃,法王約翰二世和大批貴族 被俘。英格蘭封建主對這次戰爭十分積極,他們想借戰爭蹂躪法國的城市、農村和城堡,指望俘虜法國的封建主而得到大筆的贖金。所以劫掠很快成了英格蘭人對這 次戰爭的基本動機。在每一次的侵掠中,英格蘭人都獲得許許多多戰利品和法國的被俘騎士,他們就以這些騎士爲人質勒索大量贖金,僅被俘的約翰二世的`贖金就高 達300萬金幣。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佈雷蒂尼訂立和約。和約條款極爲苛刻,法國把加來港和西南部的大部領土割讓給英格蘭。

法國的 潰敗使國內人民的負擔急劇加重,階級矛盾更加尖銳起來。1364年,法王約翰二世囚死倫敦,其子查理繼位,是爲查理五世。他利用訂立和約的喘息機會,進行 了許多財政和軍事改革,決心廢棄屈辱的對英格蘭和約。1369年,他開始反擊英格蘭,戰爭進入第二階段(1369~1395)。法國逐漸收復大片失地,也 付出了巨大代價。

1415年8月,英格蘭王亨利五世乘法國封建主集團發生內訌,農民和市民舉行新的起義,法國力量遭到削弱之機,率兵 6萬在塞納河口登陸,戰事再起,進入第三階段(1415~1420)。英格蘭迅速佔領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廣大地區。亨利五世宣佈要統治法國。 1420年5月雙方簽訂特魯瓦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爲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宣佈自己爲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國國王查理六 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鬥爭(1422~1423)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 處境十分困難。苛捐雜稅和鉅額賠款沉重地壓在英格蘭佔據區居民的身上。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爲民族解放戰爭。

爲徹底打跨法國,英格蘭再次向法國發起進攻,一路打到奧爾良。奧爾良是通往法國南方的門戶,一旦陷落,法國全境不保。

牧羊女貞德出生在法國北部的一個小村莊,艱苦的生活賦予了她堅強的性格。1428年,她3次求見王太子,陳述她的救國大計。1429年4月27日,王太 子授予貞德“戰爭總指揮”的頭銜。她全身甲冑,腰懸寶劍,扛着上面繡有“耶穌,瑪利亞”字樣的大旗跨上戰馬,率領3000~4000人向奧爾良進發。奧爾 良已被英格蘭軍包圍達半年之久。貞德先從英格蘭軍圍城的薄弱環節發動猛烈進攻,英格蘭軍四散逃竄。4月29日晚8時貞德騎着一匹白馬,在錦旗的引導下進入 了奧爾良,全城軍民燃着火炬來歡迎她。貞德高昂了法軍的士氣,迅速攻克了幾個要塞,敵人聞風喪膽。人們歌頌貞德的戰功,稱她爲“奧爾良姑娘”。5月8日, 被英格蘭軍包圍209天的奧爾良終於解了圍。奧爾良戰役的勝利,扭轉了法國在整個戰爭中的危難局面。貞德又率軍收復了北方許多領土。但是,宮廷貴族和查理 七世的將軍們卻不滿意這位“平凡的農民丫頭”的影響擴大,蓄意謀害貞德。1431年5月30日上午,不滿20歲的貞德備受酷刑之後在魯昂城下被活活燒死。 貞德之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義憤和高度愛國熱情,在人民運動的壓力下法國當局對軍隊進行了整頓。1436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1447 年奪回魯昂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復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格蘭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