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民間故事

婁氐雙星照亮婁底的真正原因的民間故事大綱

本文已影響 2.77W人 

話說在湖南婁底新化縣境內有一處AAAA級景點——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園區奇峯險峻,古木參天,奇禽異獸平常可見,總面積73平方公里,是婁底重要的林區和景區,更重要的是這裏是戰神蚩尤的故里,苗瑤族的發祥地,故事就從這裏說起。

婁氐雙星照亮婁底的真正原因的民間故事

關於"大熊山"這一名稱的由來,民間相傳爲黃帝南巡,大熊引導至此,故名大熊山。而據有關專家考證"大熊山"一名的由來源自:司馬遷《史記》有"黃帝……南至於江,登熊湘"的記載,"熊湘"即指大熊山;南宋祝穆名著《方輿勝攬》亦稱"山川熊山,己昔黃帝登熊山,意其此也";還有就是近年來,該山古寺遺址發現有"軒轅黃帝遊此山"的碑記。

而筆者認爲,同志們的想法是好的,只不過想得有點多、想得有點美,事情的真相可沒有"黃帝南巡,大熊引導至此"如此簡單。且不說這裏地勢險要,猛獸兇捍,常人難以出入,問題的關鍵是,這裏乃是黃帝死敵蚩尤部落的世居之地,黃帝會因爲一隻"熊"以身涉險?那不是吃飽了撐的,就是腦子進水了。那故事裏的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胡塗慢慢道來。

筆者認爲,黃帝來是來過的,其以身犯險,深入梅山腹地固然是爲一"熊"之事,但此"熊"非彼"熊"也。《史記》、《方輿勝攬》、或碑記所言,其實都是歷代文人爲迎合儒家正統思想的"換而言之",黃帝此行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爲了察看蚩尤部落戰敗後的生存狀況,尤其重要的是想掌握蚩尤的真實情況。

說到這,各位肯定會認爲筆者是不是"糊塗"了,蚩尤不是在與黃帝的"涿鹿大戰"中戰死了嗎?說到這,其實大家也知道,蚩尤在涿鹿戰死的版本有好幾個:

一是戰爭之初,蚩尤善戰,"制五兵之器,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最終黃帝藉助風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還有就是《魚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纔取勝。而蚩尤的死法也不盡相同,一是兵敗涿鹿,被當場斬殺;二是黃帝先後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最終活捉了蚩尤,然後帶上枷鎖處死,因爲害怕蚩尤死後作亂,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三是後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爲蚩尤不死,並且居黃帝之幕府,於是"八方萬邦皆爲弭服"!

如果蚩尤連死都能死成好幾種,恰恰說明蚩尤並沒有死。你想那個時候既沒有"36計",也沒有"情報戰",打仗基本都是真刀真槍的實力較量,怎麼可能把一個首領的死亡信息搞得跟諜戰片一樣撲朔迷離。事實上蚩尤的確沒有戰死涿鹿,只是全軍潰敗逃回梅山之後,整個部落元氣大傷,再又反轉之力。爲避免連累部族,再生戰亂,身受重傷的蚩尤化名獵戶張雄,其妻春姬化名高芮隱退到大熊山九龍峯的林深洞祕之處調養身心,潛心修練。

雖然蚩尤部落一敗塗地,但蚩尤對黃帝形成的心理陰影卻難以在短期內消除,所以黃帝不遠萬里,冒着生命危險,深入梅山腹地,以有"熊"引導爲藉口,其意實不在"熊"而在於"雄"也。好在黃帝此行並未尋獲"雄"蹤,且蚩尤部落經"涿鹿之戰",戰鬥力盡失,部落僅存老弱病殘,再難東山再起,黃帝這才安心回兵中原。自此,梅山大地天下大平,梅山子民得以休養生息直至"武王伐紂".

從蚩尤、春姬兵敗涿鹿隱退大熊山潛心修練到"武王伐紂"差不多4000年的光景裏,梅山大地可謂風生水起,能量爆棚,修練出了一批"高能"之士,其中就有在《封神榜》中戰死誅仙陣的二十八星宿,這二十八星宿中的"婁星"便是化名張雄的蚩尤,"氐星"便是化名"高芮"的春姬。

《史記天官書》記載"婁爲聚衆","婁星"張雄爲西方之宿,主管牧養犧牲和興兵聚衆的星宿(仍然不失戰神本色,看來仙界對他的軍事才能也是高度認可的),《史記》記載"氐星"高芮爲東方之宿,氐者言萬物皆至也,意即萬事萬物皆瞭然於心,相當於文曲星(這就是婁底爲什麼有個出神童的神童灣的緣由所在)。這兩位"梅山散仙"雖已修成正果,封爲八部正神,但仍然難忘故土,心繫梅山大地,即便一東一西各司天神之職,但他們的星光卻不約而同地投射到了婁底這片土地上,使婁底成爲普天之下唯一雙星拱照之地!讓世人歎爲觀止。

也許,現在還有人嘆息,蚩尤做爲梅山人的精神圖騰,卻可惜沒有留下後人,說到這,您又多慮了,從廣義上講,梅山子民都是蚩尤的傳人,而實際上蚩尤的直系子孫也不少,而且還有不少出類拔萃之輩,只是不姓"蚩"而是姓"張".話說當年,與二郞神楊戩並稱梅山七聖的梅山六兄弟中,梅山太尉張伯時便是其中一個。還有一位直到今天,仍然是梅山地區的宗神。

梅山流傳的《張五郎神話歌》,開篇四句是:梅山古人張五郎,神通廣大把名揚。傳奇故事多得很,民間千古信五郎。因爲張五郎與蚩尤形像相似,品行相同,一個爲民除害,一個"誅殺不道",所以有的傳說中的把張五郎說成是蚩尤投胎轉世,而實際蚩尤已化身爲張雄,登封神榜成了"婁星",張五郎是其子孫。

在梅山教的祀壇上,木雕的張五郎神像兩腿朝天,雙手撐地,稱之爲"翻壇倒掛張五郎",又叫開山五郎,瑤族神譜中簡稱爲"番壇倒立".傳說他長着一雙反腳,倒立行走,疾步如飛,通禽言獸語,飛禽走獸都是他的傳令兵。人們將其倒立雕像敬奉於神龕上,逢年過節,進山巡獵,抗擊外敵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習歷千年不變,可見,這張五郎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着非凡之傳承的。

在梅山儺戲中,張五郎封三個兒子爲王,大兒子爲上峒(上梅)峒主張大王,賜給八隻青斑犬,備青旗青馬青刀槍,專事捕殺山頭;二兒子爲中峒(中梅山)峒主李大王,賜給八隻白斑犬,備白旗白馬白刀槍,專事養雞放鴨;三兒子爲下峒(下梅山)峒主趙大王,賜給八隻黑斑犬,備黑旗黑馬黑刀槍,專事撈魚摸蝦。並且教給他們咒語和神法,使梅山人從此過着衣食不愁的日子,如此看來,張、李、趙三姓都是蚩尤的直系子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