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經典故事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通用13篇)

本文已影響 2.33W人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靈壽民間故事傳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通用13篇)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1

在靈壽縣西部與平山交接處,有一座形似葫蘆的山,人稱葫蘆山,關於這座山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

很久以前,山腳下住着一對年老的夫婦,老漢王國富,其妻王氏,老倆口以種葫蘆爲生,光景過得還算舒心。

一天夜裏,驚天動地的巨響把老倆口驚醒,緊接着呼呼的`狂風颳了起來,塵土飛揚,砂石亂滾。兩人趕緊起來透過窗口向外看去,不看則已,一看兩人大吃一驚,只見在朦朧的月光下,一個怪物正在塵土中狂舞。原來在他們房後的山中住着一條長蛇,經百年修煉成了精怪。

打這以後,周圍的村莊就不太平了,不是這家的牲畜被風捲走,就是那家的小孩被妖怪吃掉,就連大人也常常成爲蛇精的美餐,一時攪得四鄰不安,人人恐懼。可誰有辦法呢?人們只好天一黑就閉門滅燈,苦待天明。

老漢房後的葫蘆也倒黴了,一個個又大又圓的葫蘆被石頭砸爛,被塵土埋沒,被狂風颳得四處都是。老漢的心就象被人揪着一樣難受。這天老漢獨自一人又在葫蘆地裏暗自流淚,忽然看見坡跟裏還有個倖存的葫蘆,大得出奇。老漢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大的葫蘆,他連忙跑過去摘下來,抱在懷裏。突然,這隻葫蘆滾在地上隨即變成一個膀大腰粗的小夥子。只聽他說道:“老爺爺,我是葫蘆神的兒子,爲了報答您對我們的好心,我奉父之命前來爲民除害。”老漢滿心歡喜,忙拉他回家。這時小夥子又說:“老爺爺,你快把種葫蘆用的鏟拿來,我要立即去殺死妖怪,不然等那妖怪醒來,後患無窮。”老漢照他的吩咐把鐵鏟拿來。小夥子爬上大山,把鐵鏟用力擲入洞內,只聽一聲長嘯,令人毛骨悚然。妖怪被釘在裏面,尾巴亂撓,企圖將大山弄翻跑出來。大山左搖右擺,眼看就要倒了。這時,小夥子變成一座大山,壓在了蛇妖上面,蛇妖再也不動彈了。

爲了紀念這位見義勇爲的小夥子——葫蘆神的兒子,人們便把此山叫做葫蘆山。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2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們還不會種地,吃的是野果和樹葉,生活很苦。一位天神把這情況報告給了玉帝,玉帝同情人們疾苦,就下令給人間下些米麪。從那時起,每年夏天從天上下米,冬天下面,人間百姓有了米和麪,再不愁沒飯吃了。過了些時候,天神裝成乞丐下界視察,卻見家家都在拋米撒面,浪費特別嚴重。天神信步走進一戶人家,對一位中年婦女說:“行行好,把你那饃饃給我吃一個吧!”那婦女頭也不擡,說:“饃饃還要喂狗呢。”天神又乞求說:“那就給點烙餅吧,我餓得實在不行了。”婦人狠狠地說:“烙餅,還要給俺孩子墊屁股呢!”邊說邊將烙餅順手放到孩子屁股底下。

天神奏明玉帝,玉帝大怒,立即下令,把下米改成下雨,把下面改成下雪。

人們沒有吃的了,餓得面黃肌瘦,便跪在地上向天神祈求饒恕浪費之罪。天神氣呼呼地說:“絕不饒恕!”這時,一條黃狗也跪在地上,眼淚汪汪地請求給它留點吃的。天神覺得狗無罪,就對狗說:“你起來吧,我給你留一粒谷,一粒麥,一粒高粱,一粒黍,一粒豆,你自種自食吧!”

狗把這五粒種子種在地裏,一夜之間,就成熟了。第二天黃狗把糧收回來,它看見人們都快餓死了,便煮了一鍋粥,給大夥分着吃。人們覺得自己是狗的主人,反而讓狗養活自己,都不好意思地說:“糧是你求來的,我們吃了你吃什麼?”狗說:“你們吃我的飯,我吃你們的屎!”這五粒種子打下的`糧食,就是今天的五穀雜糧。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3

提起同下村,全縣聞名。但追問起“同下”村名的由來,傳說卻不一致。

那麼,同下爲什麼取名叫“同下”呢?其中一個有意義的傳說要追溯到一千九百年前的西漢時期。相傳當時的同下叫“打魚莊”,村上只有七八戶人家,常年依靠打魚爲生。漢室外戚王莽叛亂奪取了西漢,皇族後裔劉秀爲恢復劉氏江山,同王莽展開了殊死決戰,由於寡不敵衆,被王莽軍隊打得潰不成軍。

公元22年的冬季,王莽追擊劉秀至滹沱河北岸。北風呼嘯,河水冰涼,前有白浪滔滔的河水攔路,後有數十萬王莽追軍,怎麼辦?劉秀下令強渡。士兵怕冷,幾次下水又後退上岸。見到這種情況,劉秀下令:“同下,全軍將官一律不準騎馬搭船,要和士兵一同下水渡河。”劉秀第一個下馬跳入水中。在劉秀的帶領下,全軍將士一同強渡。

當王莽軍隊趕到時,全軍已經順利過河。後來,劉秀幾經周折,保存和壯大了自己勢力,公元23年同綠林軍兵合一處,直搗長安,殺死王莽,於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後來,打魚莊的'人們爲紀念劉秀身先士卒的精神,改“打魚莊”爲“同下村”。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4

明末清初,靈壽出了個大官,姓馬,名從聘,字起莘,做過江西檢察御史,兵部右待郎,後追封爲兵部尚書,人稱馬都堂。靈壽城內建一馬家祠堂,祠堂正殿上曾供過他的塑像,民間流傳着他好多故事。 中午太陽不動 馬都堂小時候家中很窮,在他三歲那年麥夏裏,他娘帶着他去拾麥子。天快晌午時他睡着了,他娘就把他放在地邊一棵大樹底下的樹涼裏,自己又去拾麥子。因爲家裏生活苦,再加上地裏丟的麥子也多,他娘一心只顧拾麥子而把都堂給忘了。在地裏幹活的招工們根據以往乾的活早該下晌了,老覺着工夫大,可看日頭老是不晌午,只得繼續幹活,幹呀,幹呀,再看日頭還是原封不動。

這時候,都堂的母親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心想,這可壞了,時間這麼長,兒子早該曬着了,這麼毒的日頭,準把兒子曬壞了。誰知她跑到地邊樹下一看,見兒子還在樹涼裏睡覺,樹涼一點也沒走。當她把兒子一抱,樹涼“刷”地走了好大一節,日頭也一下子走了好多。招工們一看日頭不早了,都急急忙忙回家去了。 魔鬼頂燈,土地看黍稷 都堂十幾歲上學時,因他勤奮好學,每天晚上常常讀書讀到深夜。但他有個毛病,每到二更時節得到茅坑裏解手,爲了照亮,手裏提着一個棉油燈。有一次,他到茅子裏剛蹲下拉屎,突然,茅口冒出個黑乎乎的魔鬼,衝都堂說:“小孩小孩你好大膽。”都堂一點也不害怕,接過它的話說:“小孩我大膽來出恭(拉屎),魔鬼你頭上來頂燈。”嘭一下子,把油燈放在了魔鬼的`頭上。

從此,他一出門拉屎,魔鬼就給他頂燈照明。 都堂小時候很調皮,上學時不走大道,專從夾夾道抄近到學校。夾夾道口有一個土地堂,有一次,土地爺給他老師託夢說:“先生,你說說你那個學生吧。他不走大道抄近路,總經過我這廟門,我得給他起身使禮。”第二天,老師把都堂說了一頓。散學後,都堂心想:走夾夾道礙你土地什麼事,你給我向先生告狀,我做個枷把你枷起來,讓你再多嘴。說着,他就使葛當棒(秫秸杆)做了個枷給土地戴上。當天晚上,土地又給老師託夢說:“先生,你說了說你那個學生,他不聽,還給我戴上枷,我受不了,快讓他給摘了吧。”老師第二天到土地堂一看,土地爺脖子上就是有個葛當棒插的枷,回到校堂把都堂狠狠訓了一頓。這一來,都堂也生氣了,來到土地跟前說:“土地土地,你神聖不濟,罰到你江南看黍稷,要想回來,還得我去。” 從此,江南的黍稷年年豐收。

數年後,馬都堂做了江南巡撫,土地又給他託夢說:“都堂大人,我在此看了好幾年黍稷,老爺來了,該放我回去了吧?”都堂才把土地放了回來。 打馬踏瓜園 馬都堂的媳婦是本縣院同村人,她娘下窖拿菜時把她生到了菜窖裏,人們說她命大,一生下來就坐轎(窖)。從小她家很窮,裹不起腳,又得了天花,落了一臉絞線疤。人們都說 她是“大蘿蔔腳,水拉拉眼,長着一個線疤臉。”嫁給都堂後,過了兩三年,都堂嫌她醜,把她給休了。從此,她又回到孃家。她爹靠種瓜爲生,她就常替爹看西瓜,不想再嫁人了。 都堂投考得中後,朝廷好幾年不點他上任,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又煩又悶閒在家裏。一天,街上來了個算卦先生,他就讓先生算了一卦。先生說:“唉,你往後的前程全憑你媳婦,甭看你媳婦醜,醜人有福命,你還是把你媳婦接回來吧。”沒法,馬都堂只好騎着馬,去院同接媳婦。 他來到院同岳丈瓜園近處,見媳婦正坐在看瓜棚子上“哧留,哧留”納鞋底子,心想:她見我過來,怎麼也得先跟我說話。

誰知,媳婦聽見馬蹄聲,擡頭看了看他也不言語,低頭還納她的鞋底。都堂心裏犯了難,上前和人家說話吧,有失臉面,不去和人家說,看來人家不會理自己。隔瓜棚不遠,他勒住馬立在那兒,前也不是,後也不是,望着滿地青凌凌的西瓜發愣。愣着愣着,忽然有了主意:我騎馬踏你的瓜園,看你喊我不喊我。說着,他就打馬往瓜地裏亂跑起來。一個一個剛長成個的青皮西瓜,被馬蹄子踢爛的踢爛,踢歪的踢歪,綠嫩的瓜蔓子被踏得亂七八糟。再看瓜棚上的媳婦,人家像沒看見一樣,還是隻管“哧留,哧留”納底子。這下都堂沒了轍,只好下馬走到瓜棚跟前向媳婦賠不是,說是專來接她來的。

好說歹說,他媳婦才答應跟他回去,但要依她一件事。都堂忙向什麼事?他媳婦說:“娶我時用得是紅擡轎,這次回去得用綠擡轎接我。”都堂一聽,趕緊應允,回家後帶了一頂綠擡轎,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熱熱鬧鬧把媳婦接了回去。接回去不久,朝裏就點他赴京上任了。 一臣不保二主 吳三桂引清兵進了北京,滅了明朝,建了大清。大清皇帝爲了收羅民心,就又起用了不少明朝大臣。有人薦靈壽馬都堂,說他清廉剛正,能輔政治國。皇上當下就下了一道聖旨,派遣使臣到靈壽縣宣馬都堂進京爲官。 過去有句話說:“一臣不保二主。”就是說一個臣子不保兩個皇帝,這就叫忠臣,相反呢?那就是叛臣。馬都堂是個梗直(土語:剛正)的官兒,他不願爲清王朝賣命,就被捏了個“抗旨不遵”的罪名,當地處死。皇上爲了殺一警百,不讓馬上殺了他,而在刑場上先挖了個坑,把他推在坑裏,用土埋了半截身子,讓家裏人給他送飯。開始,一天三頓飯,一頓只許送一小碗;過了三天,又減去一頓,一天兩送飯,每頓一小碗,又過了三天,每天只許送一頓飯,還是一小碗,意思是,他若不回心轉意,就把他活活餓死埋掉。

半月有餘,朝裏使臣來檢看馬都堂的屍首,一看馬都堂還活着,就問看押人說:“你們是怎麼讓他進餐的?” 看押人說:“按老爺的吩咐,頭三天一日三頓,再三天一日兩頓,往後每天一頓。” 使臣問:“每頓多少食量?” 看押人說:“每頓只一小碗。” 使臣怒氣衝衝地說:“放屁!這半月多了,吃那麼點飯,早該餓死了。” 看押人說:“小人們也覺得奇怪,這些日子都是馬犯的兒媳婦一人送飯,每回送飯時身上都穿着單衣裳,也看不見她帶別的吃的。” 使臣細一琢磨,也別冤枉了看押人,就吩咐說:“再等幾日,好好看着,看她送飯時搗什麼鬼。” 原來,馬都堂的兒媳婦正奶着孩子,她不讓孩子吃奶,憋着兩個奶,等送飯時把奶水都擠進公公的飯裏,因此,甭看飯少,吃着能頂事。不幾天後,這個事被看押人瞧見了,看押人立即報告了使臣大人。使臣大人下令把她綁了,當衆綁在刑場旗杆上點了“天燈”。接着,皇上下旨,將馬都堂按反叛朝廷之罪,誅連九族,滿門抄斬,殺了七百餘口。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5

紀信臺名揚靈壽周圍幾百裏,甚至連北京人也知道。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居住在紀信臺下的商人到北京去行商,走到北京的一個地方,碰到了一個老者。老者問商人是哪裏人,商人回答說是河北靈壽人。老者驚訝萬分,說:“聽說靈壽有一個紀信臺方圓幾百裏,到達臺頂之時,還得歇上幾歇?”商人說:“臺並不像你所說的那樣高大,但是也確有名氣。”

老者便對商人說:“我這裏有一封信,請你送到紀信臺上,到那裏後,臺前有一個碾子,你圍着碾子順轉三圈,倒轉三圈,門就開了。當門開後,你說明來意,把信交給他們,定有酬謝。”商人按照老者的.意思做了,果然門開了,從裏面走出一個童子問:“先生有何事?”商人說明來意,把信交給了童子。童子接過信說:“請稍等。”童子再出來的時候,說了聲:“先生,請進,我家主人有請。”商人跟着童子進了廟門,只見殿堂上明燈高懸,護衛列立兩旁,坐在中間的人見商人走了進來,笑道:“先生請坐,你這封信可幫了我的大忙了。”說完擺上酒宴,喝起酒來。臨走問商人需要什麼,商人說自己是賣豆腐的,生活倒也過得去。臺上的主人說:“既然是賣豆腐的就給你點豆吧。”說完命人把一碗豆給了商人。商人用衣服包着,心裏說:“我做豆腐的不缺這點豆。”

他剛走出門便把豆子撒了一地,等他快回家的時候,摸着身上還剩着一粒豆,拿出來一看,是一粒金豆子。商人回去找豆,一粒也不見了,原來的門也無影無蹤了,他後悔莫及。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6

岔頭位於靈壽縣的西北部,那裏風景秀麗,依山傍水,磁河橫亙東西,夏天滿山遍野開滿野花,秋天果實累累壓滿了枝頭,是一個鳥語花香的美麗村莊。

在它的西南方有一座在當地比較高的山魯柏巖,這座山在抗日戰爭時期,有着光榮的歷史,賀龍元帥曾在那裏組織過一場殲滅戰。在山北面有一口井,這口井爲什麼是傾斜的呢?這裏面還有一個傳說呢。

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奪了漢朝的江山,他怕漢室後人劉秀以後起來複仇,就派人四處追殺劉秀,只害得劉秀是有家難歸,狼狽得很。

一天劉秀騎着他的寶馬,急急忙忙逃避王莽的追兵。這時正是仲夏季節,太陽象個火球似的烘烤着整個大地。他渴得嗓子眼兒簡直要冒煙了,更重要的是如果他的馬也失去了,那他很快就會被追上的。他一着急就暈了過去,迷迷糊糊看到一個白鬍子老人向他走來,告訴他前面半山腰有一口井,說完就不見了。

他醒來後,按夢中老人的指點往前走,果然看到了一口井,高興的.他簡直要跳起來。他把馬牽過來,想讓馬先喝,但是井深,水淺夠不着,四周又沒有取水的器具,他又發愁了。

忽然,他聽到一個聲音:“你扳倒它不就喝到了嗎?”他向四周看了看,找不到人,原來是馬說的。但是井怎麼能扳倒呢?沒有別的辦法,只好試試了。他摳住井壁,用力一扳,奇怪,井真的倒了,井水流出來,他和馬喝飽後,又匆忙逃命去了。

這口井現在還有,只是天長日久淺了些,水還是那樣清澈。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7

在靈壽縣中部東鄰行唐縣的交界處,有一座名叫牛王寨的石山,此山東南走向,陽面山腰略鼓,山勢平緩,背面卻深深地凹下去,整個山背不長一草一木,滿是不大不小的碎石片,翻開石片,下面都是牛屎末般的碎沙石。山背石頭怎麼這般奇巧呢?這裏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牛王寨山並不是這樣,而像一個四面圓鼓的牛肚子般的大山。常言道:靠山吃山。山腳下住着的`村民勤勞樸實,一年四季,打柴種田,和和氣氣地過日子,生活雖不富裕,但還過得去。

一天,一個老實巴交的小夥子上山打柴,偶然發現半山腰有一個碗口大小的石孔,他好奇地往裏一看,嘿!裏邊滿是黃澄澄的穀米。他伸手掏了一把,好傢伙!粒粒滾圓渾黃,還有一股香氣,再看孔裏邊還是那樣,一點不顯少。他又掏了一把,還是那樣,一把、兩把……總是不見少。小夥子心裏高興,轉身跑下山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鄉親們。從此,村裏人就不斷上山掏米,人們也不再捱餓了。

起先只是誰家沒了米,誰家掏一點,漸漸地,有些人貪得無厭,家裏有米也去掏。還有些人,乾脆不再耕田種地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這個村的地裏長上了一尺多高的蒿草,都荒了。這牛王寨山鼓鼓的後腰也漸漸地凹進去了,整個山背的草木也踩踏光了,那個發現米石孔的小夥子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怕這樣下去,山掏空了,人們被砸死,就想堵住米石孔,等鄉親們誰家實在沒法時再打開。可他又不敢白天去堵,就在黑夜摸上山來,找到米石孔,彎腰拾了一塊牛糞把小孔堵上了,又在上面壓了一塊石片做標記。

第二天,又有人來掏米,不見了米石孔,卻見遍地一模一樣的碎石片,他們到處尋找,翻一塊石片,一灘牛屎沫,再翻一塊,又一灘……這些人累得腰痠腿疼,最後也未找到米石孔。從此他們不得不自食其力,迴歸田畝了。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8

靈壽縣西伍河村有個朱鳳鸞,腳心裏長着一撮黒毛,能日行千里,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稱他爲“飛毛腿”。

有一年冬天的夜晚,他在紡棉花窨子裏和一些女人閒談,說起正定府城內十字街史家館的包子來,談得津津有味。有人說:“人家那包子餡兒大,當然是好吃嘍!”也有人說:“人家那包子菜鮮油香,調味齊全,吃起來味道特別好。”一個上年歲的婦女說:“你們甭瞎講了,再好吃我們也摸不着啊。”這時,朱鳳鸞接了腔說:“想吃嗎?這很容易,我現在就去買。”又有人說:“我們這兒到正定七八十里地,往返一趟得用大半天,還不把人餓壞了。”朱鳳鸞說:“快,一會兒就來。保證讓你們吃上熱包子。”大家不相信說:“小鸞子啊,你可不能吹牛,我們等到天明也等着你,看你辦到辦不到吧。”大家湊了錢,給了朱鳳鸞。

朱鳳鸞出了窨子,回到家裏拿了一塊搌布,提了一個籃子,便上路了。

工夫不大,他便到了正定城內大十字街。東北角史家館的包子剛出籠,朱鳳鸞買了幾屜,用荷葉包好,外面包上搌布,放在籃子裏,付了價錢,扭身就往回走。

出城不遠,碰上了一隻狼。狼在前邊跑,他在後邊追,也不走正經道了,高坡下嶺地亂追一氣,直追得那隻狼上氣不接下氣地直喘氣。朱鳳鸞還嫌那狼跑得慢,追一會兒,把狼踢一腳,追到西伍河村邊時,竟把一隻狼踢死了。

朱鳳鸞回到窨子裏,拿出包子來一看,還冒着熱氣哩。大娘、嬸子們美美地吃了一頓肉包子。

從此以後,朱鳳鸞飛毛腿的`名聲就傳開了,直到現在,靈壽、慈峪、燕川一帶還流傳着他買包子、踢死狼的故事哩。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9

靈壽縣南營村東南一里許的地方有一條山溝,溝口上住着十幾戶人家。有一個老農名叫樑老三,喂着一頭大黃牛。這頭牛身高體壯,膘滿肉肥,兩個彎彎的牴角向前突出着,兩個大眼睛一瞪,顯得特別英勇,幹起活來力大無窮,馱棗能馱數百斤,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如走平地,但就是吃草太多,每天下工後吃起草來,一晚上不住,什麼時候喂,什麼時候吃。看它的樣子,好像從來沒有吃飽過。樑老三也就是餵它一會兒就算了。

有一年春天三、四月間,正是播種的時候,家裏沒草了,老三讓兒子到集上買草。他自己一上午用這牛耕了五畝地,下午鄉親借用又耕了五畝地。這牛幹了一整天活,夠累的了,可樑老三的兒子買草沒買下,一夜這牛一根草也沒有吃到。第二天早上樑老三起來一看牛肚子比從前喂一夜還大,臥在槽子邊,正在倒嚼呢。老三心想牛一夜沒吃草,歇一天吧,可牛一見樑老三來了,趕緊爬起來就準備去耕地。樑老三把牛牽出來,又幹了一天活。老三說:“真行,一夜沒吃草還能幹活,簡直成了神牛。”

樑老三那裏知道就因爲這牛的一夜沒有草卻惹來了一場大禍。事情是這樣的':事後的第三天清早,樑老三剛牽出牛來要到河邊去飲水,突然從路旁闖來了一個年輕人。他穿着一身趕路的行裝,身背弓箭,肩挎砍刀,一身塵土,匆匆走來。牛一見那個人來了四蹄騰空而逃。年輕人撒腿就追,跑了不過數十步,就把牛牽住了,抽出砍刀手起刀落,把牛頭割了下來。這一下可把樑老三氣壞了,趕過去拉住年輕人就問,爲什麼殺掉我的牛?年輕人也很氣憤,便和樑老三爭吵起來。

原來沒草的那天夜裏,牛見沒草便偷偷地跑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南一個地方,吃了人家幾十畝麥苗,天還不亮就又返回來了,所以那牛的肚子不小。

河南人發現一夜之間吃了這一大片麥苗覺得很奇怪,請了一個明眼人,看了看情況。明眼人說,這是牛吃的,因爲地裏還有牛蹄印。於是大夥就請這個明眼人,順着牛蹄印追下去,一直追到這裏來,才發現了這牛。河南人說:“老大伯你要讓我賠牛,那你得賠我的麥地。”

弄得樑老三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得讓這個人把自己的黃牛白殺了。說也奇怪,割掉牛頭的牛身子,躺在地上一轉眼變成了一塊大石頭,至今還躺在溝口的河身裏,因此這條溝叫做“石牛溝”,這個溝裏的村莊,也便因地名而叫做“石牛溝”了。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10

靈壽縣嶺北村出了一個力大無窮的人,這人身高八尺,肩寬三尺,頭大如鬥,雙手過膝,兩個手掌一伸好像兩把糞叉,人們叫他“大力士”,因爲他姓高,便叫他“高力士”。高力士一天三頓飯能吃鬥米鬥面,只因家境貧寒,從來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有一年五月的時候,天氣悶熱,剛下了一場小雨。他家租種着財主家的十來畝小苗,正該清壟,他爹叫他去覓十幾個找工來。

早晨起來他出了門,沒有去找人,躺在地頭起的一棵大樹底下睡起覺來。吃飯的時候了,他爹擔着十二個人的.飯去送飯,到地頭一看,只有他一個人還正在睡覺,頓時火冒三丈,指着他的頭皮說:“你這個孩子總是不聽話,爲什麼不找人?我看你今兒個這些地怎麼鋤?就算你不找人,你也得說一聲啊!這不是,我送來了十二個人的飯,我看着你自家吃吧!”

高力士先讓他爹吃,他爹心裏不高興,賭氣不吃,蹲在一邊吸起煙來。高力士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氣喝完了十二個人的稀飯,把十二個人的黃餅子也吃了個光,對他爹說:“你回去再找一把鋤,我得用兩把鋤鋤地。這麼一點點兒活還不值得我一個人幹哩!”

高力士今兒個吃了一頓飽飯,幹起活兒來也有勁兒了。他一隻手拿起一把鋤,一鋤兩個壟兒,一拉一推就過去了,鋤的地又暄又平,不等日頭落下山,十來畝地都鋤完了。他爹眼看着親生的兒子一輩子就今天吃了一頓飽飯,心疼得流下了眼淚。還有一次,在嶺北村東口躺着一塊大石碑,約有千數來斤。一羣人圍着這塊石碑在打賭,共同商定誰要是能搬動這塊石碑,大夥兒湊錢買酒肉,請他一頓。一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敢搬。

高力士走了過去,一看今兒個這事兒,憋得他的手頭兒早癢癢了,順口說道:“這點小事兒 ,我來搬,我不只是光能背起來,還得把它背到村西口。”說着,高力士兩手輕輕地把石碑搬起來,往上一掫上了肩,大踏步地走到了村西口,而且面不改色,氣不喘。

自此以後,這塊石碑便永遠橫臥在嶺北村的村西口上了。同時,高力士的力氣大也人人皆知了。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11

靈壽縣醜泥口村東北二里多的地方,有一條長好幾裏地的大山溝,叫做石塘溝。進溝約三裏的溝北岸有一陡峭突兀的石崖,高一、二十丈。石崖半腰有一深、長、寬各約兩丈許的大石塘,通過一個人剛能過去的曲折羊腸小道,盤繞石徑可進入塘內。這個大石塘座北朝南,塘內的東西兩側壁上各有一個倒懸隆起的'石圪墶,突出二、三尺,周圍兩摟粗,當地人說這是一對神的奶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對奶頭東邊的那一個總是不斷地流出米來,人們叫做“米奶”;西邊的那一個卻不斷地流出甘甜清冽的泉水來,人們說是“水奶”。附近居住着人們,每天拿着瓢、碗、盆、罐接米接水。一天,一個放牛的人在中午休息的時候到這裏喝水,親眼看到兩個奶頭流米流水,又聽人們說,這幾家人家都是到這裏接米接水,並且每天新接的米、水,也夠這幾家吃用。更奇怪的是人們吃上一頓這裏的水、米做的飯,一天一宿不覺得餓,喝上一碗從這裏接的水,一天一宿不覺得渴,而且長年不害病,永葆健壯,因此,人稱這兩個奶頭爲“神奶”。就這樣這件事被放牛的人傳了出去。

這兩個神奶一傳十,十傳百,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遠遠近近的人們都來接米接水。說神,它可也真有點“神”,凡是忠厚老實誠懇勤勞的人來接,它就流得快流得多;要是遇到那些好逸惡勞坐吃等喝的人來接,就是等上多半天也接不上幾顆米粒來。

年代久了,這兩個神祕的奶頭,被一個慧眼視寶的南蠻子知道了。他忌妒人們靠神奶吃飯,又想把這神奶奪爲自己所有。就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地溜進石塘,伸出那惡毒的魔手把那顆流米的奶頭摳下來帶走了。從此以後,這個沒有奶頭的石壁再也沒有米粒流出來了,只有那顆流水的奶頭,仍在年長日久地像流眼淚那樣地接連不斷地傷心地滴答着。流出來的水,也和平常山縫裏流出來的水一樣,也不像從前那樣神奇了。這個石塘也只叫做“滴水塘”了。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12

陳文禮是靈壽縣北譚莊人,拳術精明,力舉千斤。好多年輕人都想跟他學武藝,可他一個徒弟也不留。

南羊溝有個姓高的年輕人,是陳文禮的親外甥,長得五大三粗,臉膛黝黑,憨裏憨氣,力大無窮,人們都叫他“黑大個”。他十幾歲上就跟着父親燒磚窯,幹起活來一個人能頂十來個,他也很想跟着舅舅學兩手兒,懇求過多少次,陳文禮就是不教他。

有一天,陳文禮去看外甥出磚窯。黑大個外甥又提出了學武藝的事兒,陳文禮理也不理他。外甥憨笑着問道:“舅舅,這武藝怎麼就能學會了呢?”陳文禮不耐煩地說道:“練的。”黑大個一見舅舅開了口就認爲有了門兒了,上前拽住舅舅的手,死氣白賴地要求教他。陳文禮生氣了,手一撥拉把外甥撥拉了個跟頭,說了一聲:“滾開!”一腳踢在外甥的.屁股上,把外甥從磚窯裏直踢在窯外三四丈遠,氣喪喪地走了。

黑大個跌出窯外弄了個坐蹲兒,爬起來摸了摸屁股也不疼,覺得這一腳踢得又狠又穩,又沒有摔傷,挺好玩的。他返回身來,走進窯裏,摞起了四五個磚,仿着舅舅的樣子,用腳一踢,說了聲“滾出去吧!”四五個磚同時飛出窯外,再摞上幾個,又踢了出去,越踢越覺得好玩。這樣的踢磚又省得一趟趟地往外背。從此,他每次從窯裏出磚,都是這樣地往外踢,越踢踢得越多,踢得越遠,踢得越穩當,踢出的磚還能塊塊成垛,不散不倒,日子長了,就是摞上一大垛磚,也能踢出去,穩穩當當地垛在窯外。此後,黑大個出磚再也不用背了,一窯磚幾十腳就能全部踢出去。

靈壽民間故事傳說 13

磁河的發源地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湖,湖水明淨如鏡,水清見底,無論是陰雨連綿的秋天,還是天氣乾旱的夏天,這個湖的水總是那麼多,不會溢出,也不會下降,是魚蝦生存的理想之地。

今天生活在磁河中游的村落中的人比以前各個朝代都密集。南岸的'村落有山門口,過山門口上邊爲橋塘沿,北岸有東岔頭、西岔頭等,其農業都很發達。其中橋塘沿還擁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在秦朝時期,這個村子不叫橋塘沿,叫橋塌嚴,到元朝時才改名爲橋塘沿的。那時候,這裏爲了勾通南北兩岸的交通,方便百姓,磁河上邊搭着幾根木頭,木頭上棚一些草,又壓了一層土,形成一個小橋。那時的磁河比現在要深得多,寬度和現在的相當,因後來地殼變動,使這一帶的河底慢慢上升,河水也漸漸變淺。下游的魚得知這一消息之後,由魚王帶領,晝夜不停地沿磁河向上遊遊,想到磁河的源頭歡度一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它們游到橋塘沿時,天不作美,颳起了大風,呼呼的風聲使人驚恐,好像有什麼天神下凡似的,河水被激起很高的浪濤。魚王忐忑不安,感覺有什麼不好的災禍要降臨到他們的身上了,但是爲了早找到自己的安身之所,顧不上休息,還是先過橋爲好,所以橫下一條心,在浪濤中,自己在前,公子王孫跟在後,猛衝橋下。可湊巧,他剛到橋下,橋塌了,吞嚴了河道。他的公子王孫們哭着喊着挖魚王,但始終沒有挖出。魚王就這樣被木頭、草土埋沒,葬身於此地了。後來,魚王的公子王孫向龍王彙報說:“魚王死於橋塌嚴。”從此,這個村便命名“橋塌嚴。”

到了元朝,河底上升,使東西兩處形成兩個深深的水塘,塘水很清靜,又建起的橋在兩個塘中間,因塘水傳說是魚王的公子王孫們的淚水聚集成的,由此改名橋塘沿。

自那以後,下游的魚又有一羣到上游遊玩。當他們不遠萬里來到這一帶,到達山門口時,停下來歇腳,遇到了二位過河的人,並且邊過河邊聊閒話。一個人說:“這是什麼地方?我這是頭一次來這一帶玩,景色倒還美麗,空氣也清新,是個好地方。”另一個人答道:“這是山門口,往上就是橋塘沿了,據說魚王死在橋塘沿的故事,還挺有風趣的。”魚一聽慌了神,一部分要求往回返,一部分覺得這麼遠出來玩,就玩個痛快,決心要向上遊。別的魚見他們這麼固執,舍不下他們,就很不高興地來到橋塘沿,個個看着水上小小的木橋,不敢往下邊通過,怕得到和魚王一樣的結果,就使出了最大力氣,越橋而過了,有的跨不過去,就箭一般地在橋下通過了。

至今,橋塘沿仍是魚必經的一個大關口,每當魚過此橋時,都是越橋而過的,誰都怕被壓在此地,因此這個橋至今修不住,年年倒塌,年年修建。後來,縣裏支持用鋼筋水泥修了一座橋,很堅固,生存時間要長些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