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小故事傳奇故事

乞丐降蛇王大綱

本文已影響 8.59K人 

  乞丐降蛇王(1)

乞丐降蛇王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仲夏杭州南屏山下來了一羣叫花子,老老少少十幾人,爲首的是一個頭發胡子花白的老年乞丐,衆小乞丐都稱他爲張九公。

衆乞丐身上都斜揹着一隻鼓溜溜的布囊,手裏都提着一隻帶蓋的竹籃。這時晨曦初露,他們先在山下的淨慈寺外歇了歇腳,就在張九公率領下向南屏山進發了。

他們此行是去南屏山中捕蛇。

卻說這南屏山一帶長期以來蛇類繁多,其中不少蛇屬於劇毒,致使遠遠近近遊客居民遭蛇咬傷乃至送了性命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見到衆乞丐要進山捕蛇,附近人們頓覺精神一振,年輕的、膽子大點兒的就索性跟在乞丐們後邊,一道進山去看看新鮮。於是,呼啦啦這隊伍竟接近百十人,好不熱鬧!

大約一袋煙的工夫,人們來到一山坳深處。但見這石幽草茂之間露出一孔黑 的洞口。洞口直徑有一尺多,四周石滑草偃,無遮無擋,一看就像是常有大活物出入的所在。近前的人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氣,本能地退到了後邊。

張九公目光如電,迅即掃視了一下洞口周圍形勢,然後就在洞口前面的小片平地上邁開禹步,轉了幾個圈圈兒。他一邊轉,嘴裏還一邊唸唸有詞。那位問了:什麼叫“禹步”呢?相傳遠古時候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勞累,腳上生了病,走路一顛一跛,世人稱之爲“禹步”。後代的巫師、道士作法,往往仿效這種步法,所以也稱“禹步”。

禹步祈禱已畢,張九公俯身上前,面對洞口,雙脣聚縮成喇叭狀,運足滿腹之氣,向着洞裏“呼、呼、呼”連噴三口,便聽洞裏傳來“隆、隆、隆”的響聲,直讓人發瘮。

再看衆乞丐,這時早已排成雁字分立洞口兩旁,各自伸手從布囊中取出大把的青草葉塞進嘴裏猛嚼起來,眼睛卻瞪成銅鈴般盯住洞口。

說時遲,那時快。洞裏響聲剛過,就見一條一米多長的火赤練黑首花身,率先“噌噌”出洞;緊接着,蛇羣便直撲洞口,潮涌而出。好一幅萬蛇競走圖!從種類說,烏梢蛇、青梢蛇、眼鏡蛇、蝮蛇、金環蛇、銀環蛇……還有許多不知其名的蛇,果然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從形狀說,大的、小的、粗的、細的、長的、短的、鈍的、尖的,像荊條的,像棒槌的,像螃蟹的,像鮎魚的,像鮮黃瓜的,像乾柴棒的,虎頭龍身的,尖嘴扁肚的……真是千奇百怪,觸目驚心;從顏色說,赤、橙、黃、綠、青、藍、紫、白,雜色斑斕,炫人眼目,赤的赤似硃砂,青的青同藍靛,綠的綠若銅青,白的白如雪練,黃的黃賽老薑,還有的黑白相間,紅綠夾雜,實在讓人渾身肉麻,不寒而慄!

面對遍地四竄的羣蛇,張九公早已閃讓一旁,衆乞丐則抖擻精神,加緊操作。他們將口中草汁塗抹在各自雙手的手心手背和腕子上,再將草渣塞住鼻孔,而後便開始放手捉蛇。他們捉得那麼麻利,那麼輕鬆,就像農民撿拾掉在地上的莊稼一樣。看客們百思不解:那麼多種毒蛇,包括兇暴殘忍的眼鏡蛇,到了他們手裏,怎麼一條條竟軟綿綿成了麪條,就那麼乖乖地聽任他們拾來就放進編織細密的竹籃裏?這就是那布囊中青草的神祕魔力嗎?

不大會兒,地上的蛇已經所剩無幾。衆乞丐神彩飛揚,看客們驚魂甫定。然而,就在這當兒,忽聽得洞中颯颯驟響,如風雨大作。在場衆人莫不悚然震駭,面面相覷。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