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史部唐會要

唐會要卷七十七

本文已影響 3.55W人 

  貢舉下

唐會要卷七十七

  科目雜錄

太和元年十月。中書門下奏。凡未有出身未有官。如有文學。祇合於禮部應舉。有出身有官。方合於吏部赴科目選。近年以來。格文差誤。多有白身及用散試官並稱鄉貢者。並赴科目選。及注擬之時。即妄論資次。曾無格例。有司不知所守。其有宏辭拔萃。開元禮。學究一經。則有定製。然亦請不任用在散試官限。其三禮。三傳。一史三史。明習律令等。如白身。並令國學及州府。同明經一史。三禮三傳同進士三史。當年關送吏部。便授第二任官。如有出身及有正員官。本是吏部常選人。則任於吏部不限選數應科目選。仍須檢勘出身。及授官無逾濫否。緣取學藝。其餘文狀錯繆。則不在駁放限。如考試登科。並依資注與好官。唯三史則超一資授官。如制舉人暨諸色人皆得選試。則無出身無官人並可。亦請不用散試官。伏以散試偶於諸道甄錄處得便第二第三任官。既用虛銜。及授官則勝進士及諸色及第登科人授官。實恐僥倖。敕旨。依奏。

大中十年五月。中書門下奏。據禮部貢院見置科目內。開元禮。三禮。三傳。三史。學究。道舉。法。算。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頗濫。曾無實藝可採。徒添入仕之門。須議條流。俾精事業。臣等已於延英面奏。伏奉聖旨。將文字奏來者。其前件九科。臣等商量。望起大中十年權停三年滿後。至時。赴科試者。令有司據所舉人先進名。令中書舍人重複問過。如有本業稍通。堪備朝廷顧問。即作等第進名侯敕處分如事業荒蕪。不合送名。而妄送者。考官先議朝責。其童子近日諸道所薦送者。多年齒已過。考其所業。又是常流。起今已後。望令天下州府。薦童子並須實年十一十二已下。仍須精熟。經旨全通。兼自能書寫者。如違條例。本道長吏。亦宜議懲罰。從之。

鹹通四年二月。進士皮日休上疏。請以孟子爲學科曰。臣聞聖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者。不過乎子。子不異乎道者。孟子也。今國家有業莊列之書者。亦登於科。其誘善也雖深。而懸科也未正。伏望命有司去莊列之書。以孟子爲主。有能精通其義者。其科選視明經同。疏奏。不答。

  宏文崇文生舉

開元二十六年正月八日敕。文宏文崇文生。緣是貴冑子孫。多有不專經業。便與及第。深謂不然。自今已後。一依令式考試。至天寶十四載二月十日。宏文館學生。自今已後。宜依國子監學生例帖試。明經進士帖經並減半。雜文及策。皆須粗通。仍永爲恆式。

廣德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宏文崇文兩館生。皆以資蔭補充。所習經業。務須精熟。楷書字體。皆得正樣。通者與出身。不通者罷之。

貞元四年正月敕。應補宏文崇文學生。員闕至少。請補者多。就中商量。須有先後。伏請準建中三年十一月敕。先補皇緦麻已上親。及次宰輔子孫。仍於同類之內。所用蔭。先盡門地清華。履歷要近者。其餘據官蔭高下類例處分。六年九月敕。本置兩館學生。皆選勳賢冑子。蓋欲令其講藝。紹襲家風。固非開此幸門。隳紊典教。且令式之內。具有條章。考試之時。理須精核。比聞此色。幸冒頗深。或假市門資。或變易昭穆。殊愧教化之本。但長僥競之風。未補者務取闕員。已補者自然登第。用蔭既已乖實。試藝又皆假人。誘進之方。豈當如此。自今已後。所司宜據式文考試。定其升黜。如有假貸。並準法處分。

太和七年八月九日敕。宏文崇文兩館生。今後並依式。試經畢日。仍差都省郎官兩人覆試。須責保任。不得輒許替代。

九年十二月。中書門下奏。奉進止。令減下諸色入仕人。其宏文館學生見定十六人。今請減下一人。敕旨。依奏。

開成三年二月。兩軍使狀稱。請準太和元年五月十七日以前敕文。官階至品。便許用蔭。與子孫補兩館生出身。敕旨。神策大將軍用蔭補兩館生。宜準左右金吾大將軍例處分。

崇元生(道舉附。)

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於元元皇帝廟置崇元學。令習道德經。莊子。文子。列子。待習成後。每年隨舉人例送名至省。準明經考試。通者準及第人處分。其博士置一員。

天寶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兩京及諸郡崇元學生等。伏準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制。前件人合習道德。南華。通元。沖虛等四經。又準天寶元年二月制。改庚桑子爲洞靈真經。準請條補。崇元學亦合習讀。伏準後製。合通五經。其洞靈真經人間少本。臣近令諸觀尋訪。道士全無習者。本既未廣。業實難成。並沖虛通元二經。亦恐文字不定。元教方闡。學者宜精。其洞靈等三經。望付所司。各寫十本。校定訖。付諸道採訪使頒行。其貢舉司及兩京崇元學生。亦望各付一本。今冬崇元學人。望且準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制考試。其洞靈真經。請待業成後準式。從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