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關於湯圓的故事(通用10篇)

本文已影響 8.95K人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每逢元宵節,人們都會吃湯圓。爲什麼會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於湯圓的故事(通用10篇)

湯圓的故事 篇1

一、元宵燈節的由來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叫東方朔的人,個子很矮,他不僅足智多謀,風趣滑稽,而且還心地善良。宮女不管是誰觸犯了漢武帝,當皇帝怪罪時,他總上前講情,因此,宮女都對他非常敬愛。

那年臘月,下了幾天雪。東方朔去御花園折梅花。剛進園門,見一個宮女正淚流滿面地向御井撲去,他慌忙上前攔救。這宮女叫元宵,家住在長安西北山上,家裏還有父母和一個小妹妹。自把她選進宮來,每逢年底歲首,她思念親人,心如刀絞。這幾日風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艱辛,心想:既然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元宵的訴說。便安慰了一番,勸解了一陣,答應想辦法讓她與父母、小妹妹見面團聚。

東方朔從元宵的身世,想到宮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親戀眷的惆悵,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

這一天,他來到西北山元宵的家裏,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陣,就返回長安大街賣起卦來。有人認識東方朔,知道他識天文,通陰陽,都爭着占卜求卦,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條籤語。人們非常驚慌,紛紛求問解脫的辦法。東方朔神祕地說:“正月十三下午,城裏的白鬍子老人們,都到城西北十里鋪大道口等候。天黑下來時,從西北方向會過來一位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火神君。見到她後,父老們要跪在地上攔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信以爲真,暗暗互相串連。等到夏曆正月十三下午,城裏的白鬍子老人們都手拄柺杖來到十里鋪等候。天剛擦黑,果然從西北方向過來一位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父老們一擁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們說:“我是領了玉帝的旨意來辦事的,火燒長安時玉皇大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要是沒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你們可送到人王地主那裏,讓他們想辦法吧。”說完,扔出一張偈語,回身走了。

後來,老人們把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望望偈語,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念着念着,嚇得滿頭大汗,忙向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也愛吃湯圓,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讓全城臣民都做湯圓供奉,虔誠禱告,求火神君高擡貴手。再傳諭京都臣民一齊動手做燈,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焰火鞭炮。屆時,滿城通紅,火球橫飛,必能唬住在南天門觀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門大開,讓城外的庶民百姓進城觀燈。皇上、妃子、宮娥綵女,三三五五出宮去街上觀燈,混雜在鄉下來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會沾他們的光,蒙他們的福,免去災難。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湯圓做的好,可讓元宵手提大宮燈,把元宵的名字寫上,在前開道,我手端湯圓跟在後邊,穿大街走小巷,虔誠敬奉雲遊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定會使她心軟下來的。”漢武帝一聽,心中大喜,就傳旨按着東方朔的辦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墜西山,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鄉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陸陸續續進城觀燈。漢武帝脫去龍袍,換上便服,在幾個近臣的保護下走上大街。娘娘貴妃,宮娥綵女,也三五成羣地離開了皇宮。整個長安城,燈火通明,火球橫飛,焰火滿天,好看極了。

元宵的妹妹領着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聽到喊聲,來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鬧了一夜燈火,長安京都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樣讓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相傳爲習。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湯圓是元宵做的,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元宵節”。這就是現在的十五過元宵,十六鬧花燈的由來。

二、正月十五吃湯圓的來歷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爲了一統天下,特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瞭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竈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羣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着綠到處玩耍。有的畫着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着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竈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羣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三、正月十五鬧社火的來歷

一年四季的節日這麼多,爲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熱熱鬧鬧地耍社火呢?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早年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沒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樹林子裏,就是擠在山洞裏。那時候,大山裏,平川上,天天都有兇惡的野獸猛禽出來吃人。人們躲又沒處躲,打又打不過,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獸吃了。特別是進入冬季逢年過節的時候,由於天氣寒冷,山上沒了小動物,地裏沒了莊稼,那些野獸就更兇啦,見着人就吃。

爲了過上太平日子,人們就湊在一塊兒出主意想辦法,慢慢地發現,那些兇猛的野獸也有強弱之分,也有內部爭鬥。爲了爭奪地盤,搶奪食物,經常互相殘殺,今天你吃掉我,明天我吃掉你。只要獅子、老虎,豹子一吼,別的野獸就嚇得四處亂跑;鳳凰一叫,所有的鳥就像嚇破膽似的,連翅膀也張不開了。

於是,人們就開始模仿獅子的吼聲造了一個鑼,模仿老虎的嘯聲造了一個鑔,模仿豹子的叫聲造了一個鼓,模仿鳳凰的鳴聲造了一個笛子。每當逢年過節,飛禽走獸蜂擁而來的時候,大家就拿出鑼、鑔、鼓、笛子來,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鬧到天亮。飛禽走獸遠遠一聽,認爲自己又闖入了獅子、老虎、豹子和風凰的地盤,無不嚇得狼狽逃竄。後來,一代代傳下來,就成了一種習俗,這就是正月十五鬧社火。

湯圓的故事 篇2

有一顆從鍋中蹦出來的湯圓,滾燙滾燙的,許多食物都不敢碰它,它就這樣慢慢地滾到了垃圾桶旁。

一隻老鼠正在賣力地找食物。遠遠看見一顆胖乎乎,圓溜溜的小球向它滾來。連忙爬上垃圾桶去,兩眼直勾勾地瞪着小湯圓。

這顆湯圓停下了,把頭擡起來,望着老鼠,冒出了一句話:“你說,我爲什麼那麼圓?”老鼠聽了,哈哈大笑:“你問我?哈哈哈!我哪知道,我們又不熟。”老鼠輕蔑地瞟了一眼湯圓:“小子,才這麼大就學大哥我到處遊蕩啊?你就不怕被吃了?”小湯圓驕傲地說:“切!吃我,你敢吃嗎?我那麼燙,你吃了非燙死你。”老鼠偏偏不信,上前踢了小湯圓一腳,燙得一邊跳,一邊“哇哇”叫。

小湯圓卻滾到了大路上,這時它已經不再燙了。它眨眼間看見一隻哈巴狗,上前攔住它的去路:“你說,我爲什麼那麼圓?”同一個問題,哈巴狗卻有不同回答:“廢話,你們湯圓不是圓的還是方的啊!”哈巴狗甩了甩毛,繼續走。湯圓滾上去問:“你爲什麼叫我湯圓?”“又是廢話,不叫你湯圓叫你湯方呀!我說你到底有沒有腦袋呀,這些還不知道。”哈巴狗沒了耐心。“笨狗,你敢碰我嗎?”湯圓放肆地說。“小子,你那麼沒禮貌,看我不吃了你。”湯圓心想:怕什麼,你也會跟老鼠一樣,被燙得直叫。哈巴狗一口把湯圓吃進肚子裏,笑嘻嘻地說:“我還以爲你多厲害呢!到頭來還不是被我吃了。”

胖乎乎的小湯圓就這樣送了命。

……

湯圓的故事 篇3

節日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爲“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爲“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爲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爲人所知。

元宵節爲什麼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專家介紹稱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爲“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嗎。

民俗專家表示,煮湯圓時,因爲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着團圓吉利。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湯圓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另外,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習俗故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爲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也在此時流傳開來。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裏面有“星燦烏雲裏,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文化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社會廣大民衆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等方面的綜合需要。在物質生活層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許多不同節日獨特的食品。元宵佳節,全家人在一起吃湯圓,“湯圓”與“團圓”字音相近,象徵着團團圓圓,和睦相處。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蔘與,樂在其中。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在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舉不勝舉。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衆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元宵節也是求子的佳節良辰。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雲,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裏“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徵着生育兒子,偷燈就是祈求子嗣綿延。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於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

節日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春節如此,元宵節也不例外。億萬國人的熱情、奔放、張揚,可與巴西、德國等國的狂歡節並齊。

湯圓的故事 篇4

又白又圓,又小又美味,小朋友,快猜猜,這是什麼呀?

是的,那就是美味的湯圓了。昨天,我們三年級就舉行了關於湯圓的活動,就是包湯圓,吃湯圓了。

我們走向二號餐廳,家長們已經在餐廳裏等待了。我看到我的外婆在攪拌糯米粉,我們一組的其他成員都開始揉陷,有個家長說:“我們多揉點餡,多包些湯圓,就可以多吃一點。”我們異口同聲的說:“好!”於是大家一起動起手來。

過了一會兒,麪粉揉好了,該包湯圓了,我們組包的湯圓很大很圓,別組同學看到了都說:“你們包的那麼好肯定很美味。”我們就謙虛的說:“沒什麼,你們也包得很好。”

包完了,我們沒事幹了,有的小朋友去幫別組的忙了,有的在旁邊等着,還有的……

可以吃湯圓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吃了,我先吃了一個粉色的,“哦!真美味呀!”我大聲的說道。

我們吃了好一會兒,終於完全吃飽了,就回自己教室做作業去了。回到教室,我一邊做作業,一邊想:“今天真有趣,因爲包湯圓太好玩了。”

湯圓的故事 篇5

“白糖梅子真新奇,也沒核兒也沒皮,正月十五沿街賣,過了正月沒人提”。小朋友,你們猜猜,這是什麼?這就是美味的.湯圓。吃湯圓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每當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會吃自己親手做的湯圓。同學們,我們昨天已經包過湯圓還吃過自己親手做的湯圓了,就讓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吧!

昨天,當我和同學們排着隊走進食堂時,我發現家長們都已經等在那裏了,包湯圓的材料也都準備好了。我洗好了手,把豬油餡搓成了小球。我媽媽把糯米粉和好的面壓扁,再把豬油餡小球鑲嵌到面裏,用面把豬油餡小球裹住,把面搓圓,就做好了一個又大又圓的湯圓。你看,我和媽媽的配合很默契吧!我和媽媽就這樣合作下去,結果很快我們小組的材料用光了。雖然我們這一組包得速度最快,但是質量卻是最差的哦!不過一會兒,美味的湯圓就來到大家的嘴邊,我饞得口水都流下來了。我如願以償地吃了湯圓。感覺湯圓香甜可口、甜而不膩。

我在這個活動中不僅學會了包湯圓,還吃了自己做的湯圓,我覺得這次活動真難忘啊!

湯圓的故事 篇6

一天晚上,有一家人準備晚上吃湯圓。他們把正冷得打哆嗦的湯圓們拿了出來,直接扔進了燒開的水裏面。

“啊!啊!爽!解凍了!啊!好燙!”他們一個個邊拍打着水面邊叫嚷着。有幾個湯圓想爬出鍋外逃跑,可都被一臉壞笑的鍋鏟給推了回去。

湯圓們邊適應着水溫邊環顧四周,看看有沒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他們逃離虎口,可是看了幾遍都沒有看見什麼有用的工具。他們相互看看,不由得嘆了一口氣。突然,他們聽見了一個聲音對他們說:“嘿!湯圓們!別找了,絕望吧!誰都幫不了你們。能進主人的肚裏是你們的福分,好好享受你們的露天溫泉吧!在這裏瞎嚷嚷什麼呀!”

湯圓們順聲音望去,只看見勺子翹着二郎腿,靠在碗邊,斜着眼睛,一臉壞笑地看着他們。他們忍着氣,不吭聲。勺子見湯圓們不吭聲,更加肆無忌憚了,各種辱罵、嘲諷連番轟來。

不一會兒,湯圓們熟了。男主人把他們都盛到了碗裏。這時勺子還在罵罵咧咧呢:“我說,你們湯圓真長得不咋地,肥頭大耳的,圓臉圓手圓肚皮,整個一大球!”“我們招你惹你啦!我看你也長得不咋地,大頭小身子,走起路來頭重腳輕,你以爲你是大頭兒子啊?!”湯圓們邊說邊擼起袖子要把勺子推下桌子去。勺子忙說:“哎!哎呀呀!君子動口不動手啊!別……”勺子還沒說完,就被推了下去,男主人見到了,忙把勺子撿起來,洗了洗,重新放回了碗裏。勺子一到碗裏就大罵起來:“真痛啊!你們來真的啊……不!”“啪!”勺子又被湯圓們推到地上。正想喊兒子吃飯的男主人一聽到聲音,扭頭一看,咦?勺子怎麼又掉到地上了啊?他馬上又撿起勺子用水沖洗乾淨,又塞回碗裏。勺子這次學乖了,一放進碗裏,就跪倒磕頭說:“湯圓BOSS在上,賤婢我勺子有禮了!只要你們放我一馬,我願爲你們上刀山下火海,做牛做馬,在所不辭!”湯圓們吃了一驚,但轉念一想,說:“你不要把我們送到人類的口裏,我們不想被人類吃掉,你帶我們逃離‘虎口’,怎麼樣?”勺子又磕了一個響頭:“Yes,sir!”隨後,乘着男主人到客廳去喊兒子吃飯的機會,湯圓們和勺子順着桌腿滑了下去,湯圓們跳到勺子背上,騎着“勺馬”逃走了。

男主人和兒子從客廳過來坐到餐桌邊,突然發現面前碗裏空空如也,咦?!湯圓和勺子那裏去了?

這個時候,湯圓們已經乘着“勺馬”遠走高飛了!

湯圓的故事 篇7

甜甜的糖餡,鬆軟的皮兒,可口的甜品是好吃的湯圓!今天,我又吃湯圓啦!

可別小看了這些湯圓,他們可是經過我辛苦的準備才“誕生”的。

下午,媽媽正在包湯圓,我過去對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包湯圓。”

媽媽起初說我還小,不會包,但在我再三要求下,還是答應了並開始教我方法。

我照着媽媽說的,先拿一小團麪粉,雙手把它搓圓,然後大拇指放在中間的地方往下按,其他手指靈活地轉動,再拿一小團芝麻餡放在裏面,再把洞口“補”上,搓圓就行了。我認真地做着,可每當我補“洞口”時,皮兒都會破。媽媽還是耐心地指導我,告訴我是哪裏不對……

終於,我做了一個像樣的湯圓了!可沒想到,可能是由於我剛做好了一點就開始有點驕傲了,接下來的湯圓一個比一個差。媽媽只得又給我做了許多示範,可我還是做不好。媽媽開始不高興了:“做了那麼多示範怎麼還是不會,要學會一樣東西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必須認真才行啊!”我也覺得很委屈:人家還是認真了的呀,誰知還是做不好啊!

雖然這樣想着,但我還是沒有灰心,繼續一邊仔細地觀察媽媽的動作,一邊更加努力地做着。終於“醜小鴨”變成“天鵝”了!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這次包湯圓,讓我知道了做什麼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認真地學,認真地做,永不驕傲,就沒有事的!

湯圓的故事 篇8

今天是上燈,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賞月、猜謎語。每年上燈,我常常都一回家就遲到了熱乎乎的“現成品”——包並下好的湯圓。今年還沒有正式開學,我就在作業完成後,去看了看:湯圓“背後的故事”!

婆婆先拿來一個大空盆,和我一起洗好手後便開工了。她把糯米粉倒入大空盆的一半處,再倒入少量的溫水。她一邊熟練地揉麪,一邊意味深長的對我說:“孩子啊,這倒水和揉麪可是很有講究的呀:水要在糯米粉的四分之一處,到少了乾巴巴的不好吃;倒多了水汪汪的面揉不到一起去,總不能變成‘水面’吧!揉麪的力度也要均勻,這樣弄出來的面纔有勁!”

結束了揉麪,我和婆婆把面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我拿起一小段,把它揉成球形,圓滾滾、胖乎乎的,怪可愛的!婆婆用大拇指壓了一下圓球,把薺菜、芝麻等陷放進“小洞”裏,把旁邊多餘的面像做包子那樣向中間推,“封頂”。一個潔白如雪、“滿腹經綸”的胖娃娃就完成了!

雖然,湯圓“背後的故事”有些辛苦,但我更享受這種過程帶個我的樂趣!

湯圓的故事 篇9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寧波人家家戶戶都要吃豬油湯圓。

和大家一樣,過年時爺爺家也會吃湯圓,還是自己做,味道好吃極了。湯圓是最具寧波的代表性小吃之一。爺爺家自做湯圓有安全保證,不僅有吃的樂趣,還有做的樂趣。可是,這麼美味的湯圓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在宋朝時,寧波流行出了一中在當時來說很新奇的小吃。它用糯米做皮,芝麻糊,糖,豬油等做餡,吃起來美味可口。有人見他在鍋裏又沉又浮,將它稱爲“沉浮子”後來又稱作“元宵”。在那零食匱乏的時代,這種小吃立即傳遍全國,再加上團團圓圓的美好寓意,後來成了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今天,湯圓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可是我們寧波人最念念不忘的還是豬油湯圓。

湯圓在我家還有很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爺爺家做湯圓時,我也參與了進來,那時我心裏想着:“我要不做個迷你小湯圓吧。”於是我就做了一個。第二天,在即將下鍋煮時,我翻開了蓋着湯圓的毛巾,我的迷你小湯圓正和其他“巨無霸”在一起,我心想:“過一會我一定要嚐嚐小湯圓的味道。”後來盛湯圓時,我的小湯圓卻怎麼也找不到,看看其他人的碗,也沒有,鍋中也無它的蹤跡。唉,小湯圓就這樣人間蒸發了。當我把這個發現告訴大家,全家人都哈哈大笑,差點沒把嘴裏的湯圓給噴出啦。

如果你來寧波,一定要常常我們的豬油湯圓。

湯圓的故事 篇10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寧波湯圓圓又圓……”熟悉的歌謠早耳邊響起,我的口水就快要流出來了。瞧,那一個個潔白如雪的湯圓正躺在盤子裏等着到燒開的熱水中游泳呢。我最喜歡的是芝麻餡的湯圓,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水留到你的口中,相信你的味蕾會興奮得舞蹈起來。別忘了,把你嘴邊黑色的汁水舔掉哦。

我的外公也很愛吃湯圓,每年過年,總會準備一大袋的糯米粉,等着我去外婆家的時候一起包湯圓,一起吃湯圓。可是今年我的外公生病了,在胃裏做了一個大手術,醫生說再也不能吃糯米這類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看着外公消瘦的身影,我們全家都陷入了悲傷之中。

春節又快到了,雖然不能吃湯圓了,可是我們還是會團圓,溫馨的團圓。我想了又想,終於有辦法了,我用白紙剪成了一顆顆湯圓,外公最喜歡的豬油餡,我在圓心點了黃色的;外婆喜歡的豆沙餡,我點上了褐色的;我自己最喜歡的芝麻餡,就用黑筆點吧。於是我就做了滿滿一碗湯圓,春節的時候我們全家一起吃這碗“湯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