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我國古人都會哪些奧運項目

本文已影響 3.21W人 

導語:2016年奧運會正火熱地舉行,那麼有哪些運動項目古人也很擅長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我國古人都會哪些奧運項目

  蹴鞠:現代足球的起源

足球起源於中國,在古代被稱爲蹴鞠或蹋鞠,其中的鞠即爲球,一般以皮子縫製,有空心球與實心球之分。《史記蘇秦列傳》中稱齊國的都城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這證實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蹴鞠。到漢代,蹴鞠成爲一項非常普及的運動,最初流行於民間,在漢代的畫像石與畫像磚上還保留着民間蹴鞠的畫面。後來由於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喜愛蹴鞠,又將此類運動引進到宮廷中。

與前代不同的是,漢代的蹴鞠已趨於專業化,更出現了中國最早關於蹴鞠的書籍,即《蹴鞠》二十五篇。此時的蹴鞠規則也初具規模,例如東漢李尤在《鞠城銘》中曾描繪了當時的比賽情景:球場四周圍着方牆,兩方各有6人對陣,裁判要秉持公正的原則,參賽隊員需服從裁判的判定。而這種規定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方牆與圓球對比,象徵着天圓地方,陰陽相對;參賽人數與月份一致,意爲法月衡對,二六相當。此外,漢代的蹴鞠也向着多樣化的方向發展。除了作爲運動項目,蹴鞠還成爲了軍事訓練的手段,不僅能夠鍛鍊士兵的體魄,也能模擬作戰時的進攻防守。同時,漢代還出現了女子蹴鞠,帶有娛樂與表演性質,在當時的畫像石與畫像磚上常能見到女子蹴鞠的優美姿態。

到了唐代,蹴鞠在規模、規範、場地以及器材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例如,鞠不再是漢代時的毛丸,而是用動物的尿胞製成內膽,再由8片皮革縫成球皮;球門也近似於現代的樣式,由兩根柱子構成,中間掛網。宋代的蹴鞠則更進一步,講究花樣玩法,不僅出現了專業的組織圓社,還形成了十踢法,即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臁。而比賽所用的球的種類多達40餘個,重量與現代的足球十分接近。此外,當時的帝王與大臣亦偏愛蹴鞠,例如高俅曾因球技突出而受到了宋徽宗的提拔。

從明代起,蹴鞠開始走向衰落,並由競技性轉向娛樂性。在《明宣宗行樂圖》中就有朱瞻基在御園亭中觀看衆人蹴鞠的場景。在清代,由於統治者實行弱民政策,蹴鞠由陸地比賽改爲了冰上游戲,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蹴鞠的發展。

  角抵:中國式的摔跤

角抵,滿語稱爲布庫,是由原始先民的角力搏鬥演化而來,最早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意爲兩兩牴觸,起初是作爲具有技藝的表演形式。春秋時期,角抵成爲軍事訓練的重要項目,至魏晉南北朝角抵出現了另外一個名稱,即相撲。在隋唐時期,角抵深受皇帝的喜愛,例如唐穆宗每三日必看角抵雜戲,晚唐時爲了方便表演還專門設立了角抵朋。

宋代的角抵十分盛行,出現了角抵社、相撲社等組織,其運動形式分爲兩類:一是正式決定勝負的比賽,即露臺爭交,例如《夢粱錄》中曾有相關記載:若論護國寺南高峯露臺爭交,順擇諸道州郡臂力高強,天下無敵手,方可奪其賞。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性角抵,這在當時的百戲表演中較爲常見。此外,宋代有一個叫調露子的人寫了一部《角力記》,詳細記錄了角抵的沿革與技巧,成爲中國第一部關於摔跤的書籍。

到清代,滿族式的布庫與中原式的角抵相結合,也將這項運動推向了新的高潮。當時的清廷設有專門管理角抵的機構,名叫善撲營,以角抵爲職的人則稱爲布庫手,其任務是研究和練習摔跤。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他們會在養心殿御前舉行摔跤比賽。在清代畫家郎世寧創作的《塞宴四事圖》中就描繪了角抵的場面,畫中參與比賽的四人在什榜的伴奏下兩兩對抗,人物面部與動作呈現出的緊張氣氛,與周圍輕鬆活躍的環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