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金文的字形特點

本文已影響 2.79W人 

金文,又稱鐘鼎文、銅器銘文等,是古代鑄(或刻)在青銅器物上的文字(古稱青銅爲吉金),以凹下的陰文爲多,也有凸出的陽文。在青銅鑄造的鐘鼎彝器等器物上鑄刻文字,始於商代而盛行於兩週。商代金文的字體與甲骨文相近,且每則銘文中的字數也較少,周代金文起初沿襲殷商,後來銘文字數增多,字體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獨具風格的新書體,成爲一個時代書體的代表。周代金文較之商代甲骨文,從總體上說,是進一步規範、穩定、符號化(即象形、象意的筆意減少)了但與小篆相比,則結構仍未完全定型,常有偏旁部首重疊和偏旁部首字更換的現象,因而其異構比小篆多。西周早期的金文,特別是那些所謂族徽文字,甚至還保留着比殷商甲骨文更原始、圖畫性更強的形態。

金文的字形特點

金文的結體從總體上看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齊,筆畫的分佈也更注意均衡勻稱,但與小篆相比,卻沒有那種嚴密規整,不可越雷池一步的法度,在較大的程度上還允許長短參差、正斜雜出、疏密不等、大小不一等作法,也就是說周代金文的結體既有一定的規範,又有很多的自由,呈現出一種比較自由活潑的景象。.所以不同銘文中的同一個字的構形往往各有英姿,自生情趣。試看“皇”、“對”兩字的幾種結體(見圖42 ),同中有異,各具風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只要翻開容庚先生的《金文編》,到處都可以看到。周代金文的.用筆,雖然也是以線條爲主,但不是小篆那樣的絕對等粗細、藏頭護尾不露鋒芒的“玉著”,它可以略微有粗細輕重的變化和兩端露出尖利的鋒芒(可以露,但不常露)。除了線條之外,還常用圓珠點或其他自然點。另外,商末周初的金文中還盛行過波捺,其形狀有點像後世楷書中的斜捺,例如《大盂鼎》(見圖版三)中的“有”字、“受”字等。可能是由於這粗肥出鋒的個別點畫形態與整個線條結構不協調的緣故,到西周後期這種波捺便減少以至消失。個別因填實空框而顯得特別粗重的筆道(如《大孟鼎》中的“才”<在>、“天”、“子”等)也隨之絕跡,整個用筆逐漸向小篆靠近。至於金文的章法,品式衆多,以直行縱勢爲主,也有取直行橫勢的。對字羣的排列,最常見的是有豎行而無橫行,字的大小、長扁錯落有致,首尾均衡,韻調一貫,頗像後世行書常用的章法,也有橫豎都成行,甚至事先打好方格才寫的,字的大小相差也不太多,顯得琉朗齊整。金文的幅式也多種多樣,或長、或方、或圓、或不規則,大體因附著的器物表壁的形制而制宜。

周代(特別是西周),是書法藝術進步的時代,金文的體貌風格呈現出了空前的百花齊放的景象。僅就周代金文鼎盛時期而言,有的雍容厚重、雄奇挺拔,如《大盂鼎》、《大保殷》等,有的圓潤工整、柔和健關,如《靜殷》、《牆盤》(見圖版六)等,有的質樸端莊、遒勁自然,如《大克鼎》、《毛公鼎》(見圖版四)等。體勢風格的多樣化,反映了當時文化人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和造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