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道家等於道教嗎

本文已影響 1.75W人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崇尚自然無爲、保性全真,上推黃帝下指老莊,所以又稱黃老之學。

道家等於道教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爲“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重心性的“道”,上古神仙聖賢只是道的表現和化現;道教重心性所表達的秩序和狀態,神仙體系是道德治世的表現,自我的修仙是自我道德成就的表現。道家重思,道教重行。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道教是在中國形成並傳播的一種多神宗教,在中國古代影響僅次於佛教。道教被認爲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組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爲其追求目標,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術、民間鬼神崇拜觀念和巫術活動而形成。它主張清靜無爲,長生不老,得道成仙。

後來東漢末的時候,道家學派結合陰陽家的.五行終始相替理論,以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提出的天地鬼神體系爲依託,出現了太平道和《太平經》等神道思想和經典,並造成漢末的黃巾起義。其旁支有“五斗米道”,是張道陵所創,奉老子爲祖師,以道德經爲指南,以天地鬼神系統而說道和德,這時期的道,是以鬼神和符咒爲主的民間集會組織。到了後來,五斗米道的首領張魯佔據漢中,自立爲郡守,他的後代歸附曹操後繼續收徒設壇,講黃老之術,以張道陵爲祖師,形成道教。

道教與道家的淵源

(1)先秦兩漢道家是道教重要思想來源。道教推祟的“道”,取之於老子的宇宙本源之道,進而演爲至上衝。道教以老子爲教主相等神,以《老子》五幹言爲諸道經之首.敷演出道教煉養的理論。道教又神化莊子,將《莊子》。以及《列子》、《文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診解爲道教經典,使道教具備了較系統的理論基礎。

道教更直接繼承了漢代道家和黃老祟拜的傳統,由黃者道中誕生。道教是民間巫術、神仙方術與道家學說相結合的產物。如果不依託於道家的理論,民間巫術和神仙方術只能停留在世俗迷信的水平。不可能一躍而成爲與儒佛並列的大型宗教,在這個意義止,沒有道家,也就沒有道教。

道教雖奉老子爲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

(2)道教是道家的一個重要分支。

道教不僅是在形式上借重於道家,在內容和精神上也有所承接,從道家向道教酌轉化自有其內在的軌跡。例如道家對世事常採取冷眼旁觀的態度,清心寡慾,超然物外。者子與世無爭,昏昏悶悶,莊子以塵世爲批糠,以人生爲桎梏,嚮往無何有之鄉,皆有強烈悲觀厭世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引向完全出世的宗教。

歷代由儒家入道家,進而信奉道教者多有其人。如葛洪、陶弘景、顧歡、成玄英、司馬承禎、譚峭等人,其道教信仰皆有深厚的道家之學的基礎。又如道家作品中本就有神仙思想,渴望長生、追迢。《老子》謂“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死而不亡者壽”、“古之善爲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莊子》謂神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至人“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邁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淮南酌謂:“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知慧而天,不食者不死而神。”這些理想的描繪,便成爲道教構造神仙世界的思想營養和藍本。

我們只可以說道教過分地偏面地膨脹了道家思想中某些片斷和環節,但不能說道教對於道家毫無所本。一種學說在其演化過程中,支派旁生橫出,是常有的事。先秦的遠鬼神的病學可以發展出漢代董仲舒的神學。童氏之學伯離了儒學的大方向,有些變態,但不能說它不是儒學中的一文。對道家轉向爲道教,亦可作如是觀。

(3)道家與道教在根本理論上血脈相通。這是往更深一層說的。道教的理論越趨向於高級和成熟,就越接近老莊之學,所以後期道教(主要是全真通)的教義,神學的成分減少了,哲學的成分增多了,比起唐宋道教來,更具有道家的學術面貌,或者說更象道家。道家與道教的相通主要在宇宙論和養生論兩部分。道教的所謂大道,有至上神的。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爲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爲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