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姓氏來源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爲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爲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姓氏來源

  姓氏起源­

紐帶。在人們熟悉的“百家姓”背後,還隱藏着約 4000 個不常見的姓氏和20000個鮮爲人知的姓氏。 中國姓氏起源 姓氏圖騰作爲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爲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

姓氏創建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爲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 ­

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

  伏羲氏­

。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羣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爲“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爲風姓”,因此“風”爲中華第一姓。 ­

姓氏形成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爲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爲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爲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爲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爲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爲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爲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爲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爲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爲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爲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爲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爲國名,姜、子爲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爲夫家國、氏名,芊、祁爲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 ­

  炎黃二帝­

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爲“胙之土而命之氏”。 ­

姓代表血緣關係,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誌,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爲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爲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

姓氏由來在上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爲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歸納爲以下類別: ­

1、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爲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嬀、姒等。 ­

2、以出生地、居住地爲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爲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爲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爲姓。 ­

3、以古國名爲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

4、以封地爲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爲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

5、以官職爲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爲姓。 ­

6、天子賜氏,以 號爲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爲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爲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

7、以祖輩的字爲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遊;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

8、因神話中的傳說爲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爲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

9、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莊”字,凡姓莊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爲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爲“鄭”;後他改名爲鄭和。 ­

10、隨着歷史的發展,民族複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于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于。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祕和神聖。 ­

11、以姓爲氏。姓作爲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爲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爲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

12、以國名爲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 ­

  姓氏文化­

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爲今天常見姓。 ­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爲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爲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

14、以鄉、亭之名爲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

15、以居住地爲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裏、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

16、以先人的字或名爲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爲氏,漢代時改皇父爲皇甫。 ­

17、以次第爲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爲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爲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

18、以官職爲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爲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

19、以技藝爲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

2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

21、以諡號爲氏。 ­

2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